唯一可以言说的趣事,便只有苏轼曾抢到数次评论机会,和李太白交流。
每次都以“太白兄,近日可好”开始,又以“祝太白兄安好”结尾。
可惜的是,李白没有抢到过评论机会,从来没有回复过苏轼。
但是杜甫成功抢了一次,说了句:“苏轼!你!不要脸!”
结果被苏轼调侃,没想到大名鼎鼎的杜子美说话居然像个怨妇一般。
. . . . . .
汴梁城。
民众的热情来的快,去的也快。
数日围着包府的热情,随着西游记与三国演义的播放,消散了些。
虽然门口仍旧摆着纸车、纸马、纸人、纸钱,但包拯终于可以出门了。
然,市集上遇见的每一个民众。
他们的称呼从之前的“包青天”、“包大人”,变成了“包阎罗”、“阎罗爷”。
包拯又绕行,前往佛寺。
总不可能和尚也把我当阎罗了吧?
大相国寺,有富人出资,给阎罗王塑了金身。
站在金像前,看着等比例放大的自己,包拯沉默了。
一句话都没说,又出城,前往道观。
道观没有阎罗金身,却有一尊泥像。
听道士说,是附近的百姓请人做的。
泥像下方还刻有一行大字【救苦救难包阎罗】。
包拯:“……”
救苦救难是观世音。
泥像新建成,依稀还能闻到泥土的芳香。
包拯没有纠正百姓的错误。
只是对着前来祭拜的百姓说了一句:“我会尽力的。”
便叫上儿子和仆人,准备回府。
路过桥边,见土地庙的神像也换了,也是自己的模样。
很多地方的土地庙,就是用砖块搭个长宽高不过半米的小屋子,里面放尊神像。
掀开车帘,望着祭祀的百姓,听着他们所求之事。
无非是有地种、有饭吃、家人身体健康、找个婆姨、生个儿子之类的话语。
偶尔有几句“惩罚贪官”、“惩罚为非作歹的地主”的请求。
包拯没头没尾的喃喃自语道:“他们应该快到了吧?”
“或许我这次应该支持他们吧?”
. . . . . .
南宋。
汴梁城,江南士绅们捐的粮草,源源不断的到来。
岳飞接待了许多人,问他们有什么要求。
“没有要求,结个亲就成。”
所有人都是这样说的,只是想和岳飞结个亲家。
只有李少家主多提了一个要求。
“可以让我打秦二一顿吗?我不打死他,就想揍他一顿。”
李少家主就是那个被士绅们派去劝秦桧体面的人。
那日,天幕结束,秦桧言:“我去祠堂拜祭一下先祖。”
李少家主不做他想,这也是情理之事,便同意了。
谁知秦桧从暗道跑了,派出养了多年的影子死士自缢。
李少家主本来不知道是假的,但跟随的管家却发现这人虽然和秦桧长的一模一样,但右手中指却有道疤痕。
管家记得很清楚,秦桧请少家主饮茶的时候,是用的右手,没有疤痕。
错有错招,只能将错就错,告知百姓秦桧死了,然后匆匆拉往乱葬岗埋了。
这事百姓不知道,但对士绅们却谈不上什么秘密。
李少家主一时间红遍整个士绅阶层,沦为笑柄。
士绅教育孩子的话也变成了:“不好好学习,就会和李家小儿一样,被人骗了还帮人数钱。”
士绅们想和岳飞结亲,鸠占鹊巢。
赵构秉持着“士绅想做的,我就让他们做不成”的想法,也凑了个热闹。
命人将自己适龄女儿的画像、生辰八字送去汴梁,让岳云选。
宋朝的驸马,比明清的好一些,能当官,不过大多只能当荣誉性的虚职。
也可以实职,但只能授予低级的、不涉及军政的官职。
尤其是能够领兵作战的军职,是万万不能让驸马担任的,因为前车之鉴太多了。
众人还以为赵构又起了猜疑之心。
谁知一同而来的还有一道旨意:“新朝当有新气象,驸马领兵,可为新朝第一雅事。”
士绅:你是真不怕岳家把你皇位夺了?
赵构:怕啊,但朕给岳飞,也不给你们,千金难买朕乐意!
士绅发动官员上书,来来回回就是祖宗之法不可变、驸马领兵是亡国之祸之类的话语。
但赵构理都不理,日复一日的钓鱼。
士绅又在民间散播谣言:赵构是个昏君,比后人说的更昏庸,不理朝政、沉迷钓鱼。
赵构毫无波澜,骂呗,你们骂人的能力不行啊。
学学后人,骂朕赵九妹、完颜构!
你们骂人,一点攻击力都没有,还不如市井泼妇吵架。
有一日,杨舍人抢到评论机会,赵构借此机会昭告天下。
【北伐之事有岳飞,朝堂之事有群臣,后人说朕是个昏君,所以朕把军事交给岳飞,政事交给群臣,朕每日钓鱼,大宋肯定不会重蹈历史覆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