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教育科研路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本科生课程解读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是一门在本科生教育中占据关键地位的课程,它承接基础研究方法知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教育科研的理解与实践能力,为学生在教育领域开展深入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一、课程核心内容
(一)质性研究方法深化
1. 访谈法精进:在基础访谈法知识之上,课程着重培养学生设计深度访谈提纲的能力。针对特定教育现象,如探究某一新型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体验的影响,学生需学会构建层次分明、逻辑连贯的问题体系,以挖掘受访者深层次的想法与感受。课程还强调访谈技巧的提升,包括如何营造轻松氛围使受访者畅所欲言,怎样运用追问策略获取更丰富信息等。同时,详细讲解访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方法,引导学生从繁杂的访谈记录中提炼主题,运用编码、分类等方式揭示教育现象背后的规律与意义。
2. 观察法拓展:该课程拓展学生对观察法的应用范围,从课堂观察延伸至教育机构的日常运作、校园文化活动等场景。学生学习参与式观察与非参与式观察的适用情境及操作要点,例如在研究校园社团发展时,参与式观察能让研究者深入社团活动,获取第一手体验资料;而研究学校整体教学秩序时,非参与式观察可保证观察的客观性。课程还教导学生如何运用观察量表进行量化记录,以及对观察数据进行质性分析,将观察到的行为、现象转化为有价值的研究信息。
3. 案例研究法强化:案例研究法在课程中得到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如何选取具有代表性与研究价值的教育案例,无论是一所成功推行教育改革的学校,还是一个独特的教学实践案例。课程详细介绍案例数据收集的多元途径,如文件分析、实物收集、多方访谈等,以全面深入了解案例背景与发展过程。在案例分析环节,学生掌握运用多种分析视角,如社会文化视角、教育心理学视角等,解读案例背后的教育原理与实践启示,通过对多个案例的对比分析,总结普遍性规律与特殊经验。
(二)量化研究方法进阶
1. 实验研究法深入:课程深入讲解实验研究法的设计与实施。学生学习如何精准控制实验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与控制变量,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例如在研究某种新教学方法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时,严格界定新教学方法的实施方式与范围作为自变量,准确测量学生成绩作为因变量,并控制诸如学生基础水平、教学环境等因素。课程还介绍准实验设计,让学生了解在现实教育情境中,当无法完全满足真实验条件时,如何通过巧妙设计尽量减少干扰因素,实现对因果关系的有效探究。同时,学生学习运用统计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实验结果的显着性。
2. 调查研究法优化:在调查研究方面,课程优化学生对大规模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能力。学生学习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问卷结构,使问题排列符合逻辑顺序,提高问卷的回收率与有效率。对于问卷中的问题设计,强调问题的清晰性、准确性与针对性,避免模糊不清或引导性过强的问题。课程还引入网络调查的方法与技巧,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在线平台进行调查样本的选取、问卷发放与数据回收。在数据分析阶段,学生掌握运用高级统计软件对大规模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差异性分析等,从海量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揭示教育现象之间的关系。
3. 测量与评价方法拓展:课程拓展学生对教育测量与评价方法的认知。除传统的学业成绩测量外,学生学习如何设计与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测量工具,如态度量表、能力测验等,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综合能力等多方面素质。在教育评价方面,学生深入了解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新兴评价方式,掌握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成果,全面、动态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进展与能力发展。同时,学习运用评价结果改进教育教学实践,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混合研究方法整合
1. 方法融合理念:课程重点阐述混合研究方法的理念,强调在复杂的教育研究情境中,单一研究方法可能存在局限性,而混合研究方法通过整合质性与量化研究的优势,能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教育现象。例如,在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时,先通过问卷调查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整体状况进行量化描述,再通过访谈深入探究部分学生学习动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将两者结果相互印证、补充,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学生学习动机的本质与影响因素。
2. 设计与实施:学生学习混合研究方法的设计流程,包括确定研究问题、选择研究方法的先后顺序或同步进行方式、规划数据收集与分析策略等。课程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展示如何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与特点,合理选择质性与量化研究方法的结合点,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如何确保两种方法的有效衔接与相互支持。例如,在一项关于课程改革效果的研究中,先运用量化研究方法收集学生成绩、课程参与度等数据进行分析,再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对教师、学生进行访谈,深入了解他们对课程改革的体验与看法,综合两者结果对课程改革效果进行全面评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