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教材的重点内容。教材会全面介绍杜威的教育哲学,包括“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等核心观点。对于“教育即生活”,教材会深入分析杜威如何批判传统教育将教育与生活割裂的做法,主张教育应是儿童当下生活的过程,而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通过列举杜威在芝加哥实验学校的实践案例,展现这一理念在课程设置、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的具体实施。对于“做中学”,教材会阐述其心理学依据,即儿童通过主动参与活动来构建知识和经验,详细描述实验学校中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活动,如儿童通过建造小木屋学习数学、物理等知识,探讨这种教育方法对培养儿童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的积极作用。同时,分析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对传统教育权威观念的冲击,以及对20世纪全球教育改革方向的引领作用。
此外,教材还会介绍这一时期欧洲新教育运动的相关思想。如新教育运动代表人物雷迪创办的阿博茨霍尔姆学校,教材会详细描述学校的教育实践,包括注重学生的手工劳动、户外活动以及个性化教育等方面,分析新教育运动与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理念上的异同,以及它们共同推动教育向更加关注儿童个体发展、注重实践与生活联系方向转变的历史意义。
六、20世纪以来多元教育思想
20世纪以来,西方教育思想呈现多元化态势,教材对各主要流派进行了系统梳理。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部分,教材会深入解读存在主义哲学对教育的影响。存在主义强调个人的自由选择和对选择的责任,教材会分析在教育中如何体现这一理念,如尊重学生的独特性,鼓励学生自主决定学习内容和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责任感。书中会引用存在主义教育家的相关论述和教育实践案例,探讨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在课程设置、师生关系构建等方面的独特主张,以及对传统教育整齐划一、标准化教育模式的挑战。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板块,教材会详细介绍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从强调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要性出发,阐述布鲁纳如何认为掌握学科结构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教材会分析其倡导的发现学习法,包括发现学习的过程、优点以及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通过列举具体学科(如数学、科学)的教学案例,展现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探讨其对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积极影响,以及对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方面,教材会全面剖析后现代主义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批判与重构。后现代主义质疑传统教育中单一权威、线性知识传授的模式,强调教育的多样性、开放性和不确定性。教材会探讨后现代主义在课程目标、教学方法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的主张。例如,后现代主义鼓励多元的教学方法,包括对话式教学、情境教学等,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求。在评价体系上,它倡导摒弃单一的标准化测试,采用更为全面、过程性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成长。教材会通过具体的教育实例,如一些强调学生自主表达和创意展示的艺术课程评价,展现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分析其对打破传统教育束缚、促进教育个性化发展的意义,同时也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面临的困难与争议。
此外,教材还会介绍分析20世纪以来其他一些有影响力的教育思想流派,如要素主义教育思想、永恒主义教育思想等。对于要素主义教育思想,教材会阐述其强调文化遗产中基本要素的传承,主张恢复传统教育的核心地位,分析其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的特点,以及对当时美国教育改革的影响。在永恒主义教育思想部分,会详细讲解其认为存在永恒不变的真理和价值,教育应传授这些永恒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理性和智慧,探讨其对古典学科在现代教育中地位的重新审视,以及在教育实践中推行经典着作阅读等做法的意义与局限。
通过对这些丰富多元教育思想的深入介绍与分析,《西方教育思想简史》帮助硕士生全面把握20世纪以来西方教育思想在不同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下的演变与发展,理解各流派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论争,为硕士生在教育学专业的学习、研究以及未来教育实践中,提供广阔的理论视野和深度的思考基础。使他们能够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客观审视各种教育思想的价值与不足,为推动当代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硕士生课程《西方教育思想简史》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硕士生课程《西方教育思想简史》绝非一门仅局限于理论层面的课程,它与教育实践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相互影响的紧密联系。这门课程所涵盖的丰富思想体系,从多个维度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创新的方法指导以及前瞻性的发展方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