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大公司品牌商们虽然自己有生产能力,可也不表示他们就不需要代工厂,他们未必不心动跟台基电合作,只是双方合作,现在缺乏信任而已。”
“他们想必也觉得,需要自己设计,研发,生产,测试,封装,这些过程过于麻烦了,如果只需要他们自己设计和研发,剩下其他工作都有人负责,这也是为他们减轻负担。”何晓道。
陈屡安点点头,说道:“你说的这些跟张中谋说得也是差不多,他也是这么想,现在他缺乏的也是那些品牌商们信任。”
何晓道:“我可以帮助他,我相信,有我们娄氏集团这么大财团作为担保,肯定可以取信那些品牌商们。”
“好,我明天找个时间,让你们见一面,如果这个代工厂模式真的可以批量生产,卫我们台省也能制造很多就业岗位,能够带动经济发展,也是个双赢好事情。”陈屡安点点头说道。
台基电现在虽然被台省看重着,但是也没有后来发展那么大。
所以这也给了何晓个机会,可以进入到台基电投资中。
而想要投资台基电也不是这么简单事情。
就像是去年,荷兰菲利普公司投资了5800万美元,提供了关键技术和知识产权,专利支持获得了27.5%股份。
何晓手上也有筹码,就是倭国的光刻机技术,这可是甚至能一度超越美丽坚产品,荷兰菲利普公司想要超越倭国在光刻机领域半导体行业内领先地位,要等到九十年代后期。
所以现在倭国光刻机技术在全世界市场依旧是具备竞争力。
本土半导体产业繁荣也是成为了倭国支撑柱经济架构部分,让他们就算是资本泡沫破碎,在市场上依旧是能打。
光刻机和半导体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如果是半导体芯片是“现代工业粮食”,那么光刻机就是“生产这可粮食种子播种机”,而且是其中最精密,最核心那一台。
光刻机是制造半导体芯片,最关键设备,没有光刻机就没有没办法把设计好的,极其复杂的电路图“印刷”到硅片,也就无法制造出最先进芯片。
何晓可以给钱也给技术。
这样的待遇,他相信台省这边不会拒绝。
要不是内地这边现在实力是不够,他是真不愿意把产业放着在台省。
………
次日。
在陈屡安安排下,何晓见到了张中谋,他现在不过是五十左右年纪,正是春秋鼎盛时候,以前也不是无名小辈。
1949年,张中谋进入美丽坚哈佛大学学习,是全校1000多名新生中唯一一位龙国人,修习物理、数学、化学、英文、人文学等课程,成绩保持在年级前10%。
1950年,出于对将来谋生的考量,申请转学到麻省理工机械系二年级,攻读机械工程,之后分别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系学士学位和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系硕士学位。
但是在选修博士学位时候,他没有通过考试。
之后他没有继续参加攻读博士学位,1955年选择加入选择加入“希梵尼亚”,半导体部门工程师,由此踏入半导体业,改良了公司锗晶体管生产线的焊接技术。
总之这位是在半导体行业颇有名声的人。
何晓见到他,就知道这个人不简单,陈屡安给他们互相介绍着,“中谋,这位是港城娄氏集团总裁,何晓,何先生。”
“何先生,这位就是我们台基电现在总裁张中谋先生了。”
“你们俩观点非常像,都是想着从晶圆代工厂先做起,而且小何先生也有意要投资半导体产业,之前你说的那个缺乏品牌商信任问题,我看小何先生是可以帮你解决。”
“不如你们俩好好谈谈。”
何晓跟张中谋握手,“你好,张先生,久仰大名,今日能见到你,很荣幸。”
张中谋当然是知道何晓,是个很有本事的财团年轻掌权者,他也听说过何晓做过那些资本生意,尤其是收购怡合洋行,跟港城那些华商们大战事情,更是在台省都出名。
“果真是少年英雄,气度不凡。”张中谋说道,何晓这一身气质,完全是资本累计在其中了,举手投足间这资本涵养出来气度确实是别人无法比较。
“过奖了,您在半导体行业也是大名鼎鼎,何某早有耳闻。”何晓笑着道。
双方寒暄了几句就开始进入正题,张中谋说道:“小何先生,我也听陈部长说了,你有意要进入半导体行业,不知道你对我们台省半导体行业现在是怎么看?”
何晓道:“我们客观点说,台省半导体行业发展现在确实是不如倭国,不如其他发达地方,所以张先生你给台基电定位同样是发展晶圆代工厂。”
何晓又把之前给陈屡安说出理由告诉张中谋。
这让张中谋有种相见恨晚感觉,他对陈屡安说道:“小何先生是有认真考虑过半导体行业,他投资半导体行业,肯定不是一知半解。”
“果然是年轻人呢,比起德州仪器那些人,完全是不可同日而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