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顺王对贾家的恶感是从皇子时期就开始了。
若没有贾芸出现,忠顺王还真没有多少办法。
也就是拿蒋玉涵当借口,发作了贾家一回。
导致贾政痛殴宝玉,惹出了一场不小的风波。
但也只是如此了。
伤不到贾家筋骨。
这一次却是有贾芸的出现,隆正帝又全力栽培贾芸,这一次车行运粮就是天大的好机会。
既然已经做了决断,忠顺王也是决心要全力支持贾芸。
眼前这一场大戏,就是压嫡脉,捧贾芸。
后街和宁荣街这附近住户,自是能看的出朝廷,天子,宗王的用意。
贾家的疏宗族人,更是能明白一二。
这就够了。
“贾芸上前。”
“是,殿下。”
贾芸眼光平静。
视线也是扫了下荣国府和宁国府。
事情已经走到如今地步。
两府的猪队友屡次叫他失望,也是到了可以取而代之的时候了。
况且,眼前局面也非他所能拒绝……
贾芸平静上前,躬身而礼。
忠顺王微微一笑,挥了挥手。
两个小黄门抬着蒙着红绸的匾额上前。
接着忠顺王亲自上前,揭开匾额。
“功在社稷?”
“这功还没立啊,就把匾额给赐了?”
“嘶……皇上这是破釜沉舟了啊。”
“看来是把一切希望都放在芸哥儿身上了。”
“现在给这赐字,若成还好……不成就麻烦了。”
“不成,只能以死谢罪,不然咱们陛下的脸往哪搁?”
“唉,帝王恩宠,也是双刃剑啊。”
四周的贾家族人也是小声议论起来。
贾芸看着匾额,看着“功在社稷”四个字,面色不变。
眼底深处也是颇有无奈。
这位隆正帝……
还真的就是这脾气。
一激动就出格。
比如一年前清理地方亏空,山西巡抚上奏说清理完了。
第一个完成。
隆正帝一激动,就赐下“天下第一巡抚”匾额过去。
结果颁旨钦差一至,查出来这清理根本是假的,是巡抚借的银子填充的藩库。
事情一出,皇帝顿时成了京城诸王圈子里的笑话。
据说太上皇都是大为不满。
皇帝的性格,太容易冲动。
其实皇帝本性还多疑。
只是他一旦激动,信任某个臣子,除非是被查出真凭实据,不然皇帝就信之不疑。
这一点算是好处。
毕竟做事的臣子最怕皇帝多疑而变心。
此时此刻,也唯有接受了。
“臣贾芸愧领,圣恩如海,惟有全力报效,以报圣恩。”
忠顺王轻轻颔首点头,笑道:“就该如此,贾芸,本王与你的车队同行,一起出东直门。”
亲王护送,又是殊恩。
贾芸只能再次长揖,谢过忠顺王。
这对天家兄弟,还真的是出尽全力要拿捏自己……
不过……倒也无所谓。
如今的重视,正契合贾芸的需要。
这一次之后,贾记车行会迎来一次爆发式的发展期。
最多半年之后,就算是天子也难以对贾记车行下手了。
就如同漕帮一样,这也正是贾芸愿意冒险的真正理由。
封赏,爵位……
有了实力,自己便能取。
……
近十天时光,匆匆而过。
长长的车队如长蛇一般,奔腾向前。
车行两千多辆大车,加上内府车马,近三千辆大车形成的车队川流不息,一眼看不到头。
蓟镇和京营各出了数千骑兵,一万多骑为机动,还有沿途驻军兵马也是出动,护卫兵力超过了三万人。
北虏也有不少游骑渗透过来,少则数十骑,多则过千骑。
但面对重兵守护的运粮车队也是并无太好办法。
多次骚扰,冲击,射箭,护送车队的大周骑兵都是拔马迎上,将其撵开。
粮队运送的不光是军粮。
还有过万捆的箭矢,以及过千桶的火药和过千枚弹丸。
有这些箭矢,火药,弹丸,加上充足的军粮。
几个重要的关城要隘都会固如金汤,根本不可能被强力攻克。
当虏骑主力休整出击,面对的就是周军极为坚固的要塞防线。
还有调度完成的成建制的骑兵。
若虏骑主动寻求野战,则周军主力必定退驻各城避而不战。
若敌攻城,则可击其侧翼,或断其粮道。
虏骑就算以抢掠为主,但毕竟不可能一点补给也不需要。
况且大周对虏骑入境也早就有经验了,有钱人往京城跑,中产之家避到府城县城,贫民躲到深山野外,虏骑想靠抢掠解决几十万人马和吃食,也近乎痴人说梦。
这一场战事的关键点还真的是这支车队。
也是大周国力所限。
若是正常能充足供给军需和囤积粮草,倒也不必如此窘迫。
有些事,就是明知当为而不可为,也真的是无可奈何。
“还有一天便可至三屯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