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祯听到曹琦的问话,缓缓回过头来。只见他脸上带着慈祥温和的笑容,看着曹琦诚惶诚恐的模样,笑着解释道:“哎呀,这人一上了年纪啊,就容易记性不好,总是喜欢念叨些以前的事情。你也就多担待一些吧,毕竟朕如今也已年近半百,算是个不折不扣的老头子咯!”说话间,赵祯轻轻抚弄了一下自己那头已然斑白的发丝,那副笑嘻嘻的模样宛如一个和蔼可亲的邻家老头一般,让人丝毫感受不到身为帝王的威严。
曹琦站在一旁,心中虽有想法,但面对官家的话语,他深知此时不宜多言,于是只是微微颔首,表示应允,并默默承诺会继续陪伴着官家四处走动。
两人缓缓前行,不多时便来到了一幅巨大的沙盘面前。这沙盘之上,山川起伏、河流蜿蜒,清晰地展现出昔日大唐辽阔的疆域。官家凝视着这片广袤的土地,不禁感慨万千,轻声叹道:“此乃昔日大唐之疆域啊!那万万里山河,何其壮丽!只可惜如今已分崩离析,也不知我大宋是否还有机会能够再次实现大一统之伟业?”
曹琦闻听此言,心中豪情顿生,当即抱拳拱手,郑重说道:“下官愿为官家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官家若是派我前往西军,即便那李谅祚倾尽举国之力来袭,下官也定会拼死为陛下抵御强敌;倘若他仅率领十万之众而至,下官更要一举将其吞没,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赵祯闻言,脸上露出一抹微笑,赞许地点点头,随即又打趣道:“早就叫你多读些书,这不,方才那句话说得倒是不错。不过嘛,那魏文长最后的结局可不太好哦,你可莫要效仿魏延那般行事。对了,我记得你尚未有表字吧?”
曹琦连忙答道:“回陛下,家父本打算请英国公为末将赐字。”
赵祯略作思索,而后朗声道:“既然如此,那朕便亲自为你取一个字如何?嗯……就叫‘定远’吧,寓意你能像班超一般,平定远方之乱,建立不世之功。”
曹琦一听,顿时喜不自禁,赶忙跪地谢恩,口中高呼:“圣明莫过于陛下!末将定当谨遵陛下所赐之名,愿学班定远,为王前驱,奋勇杀敌,早日荡平西夏,收复失地!”
赵祯微微眯起双眸,缓声道:“自古以来,每一代君王手下皆有众多大臣辅佐。这些大臣们形形色色、各具特色,有的人凭借着一腔孤勇闯荡官场;有的人则靠着如簧巧舌纵横捭阖;还有些人生性谄媚,阿谀奉承之态令人作呕;更有甚者,心怀奸诈诡计,妄图以权谋私;亦不乏那些被无尽欲望所驱使之人。
如此这般,众多性格迥异之人汇聚一堂,各自怀揣着不同的目的和诉求。然而,朕仅有孤身一人,面对这纷繁复杂的朝堂局势,难免力不从心啊!故而,朕一直期望能有得力臣子挺身而出,替朕分忧解难,你可明白朕的苦心?”
曹琦闻听此言,心中暗自思忖。他本以为今日与官家的交谈不过是寻常事务,却未曾料到话题竟转到此处。且不说自己官阶低微,仅是一介小小的皇城司指挥使,这天大的担子无论如何也落不到自己肩头。尽管满心疑惑,但他深知君命不可违,于是赶忙趋前一步,躬身应诺道:“微臣谨遵陛下教诲,愿为陛下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赵祯见曹琦一脸迷茫懵懂的模样,嘴角不禁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他转头看向身旁侍立的内侍尚荣,轻轻颔首示意。尚荣会意,当即展开一卷明黄色的圣旨,高声宣读起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免去曹琦皇城司指挥使一职,擢升其为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并加封忠武将军。望卿日后克尽职守,不负皇恩浩荡。钦此!”
忠武将军乃是正四品上的官职,其地位尊崇,备受敬重。而侍卫亲军司更是凌驾于殿前司之上,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这一机构的长官,他掌控着禁军的绝大部分力量,权力之大令人瞩目。
侍卫亲军司内部下设马军和步军两个司署,其中,侍卫马军司与侍卫步军司各司其职,分别由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以及都虞候等职位的官员共同管理禁军。
曹琦听闻自己被封为忠武将军并接管侍卫亲军司后,心中大喜过望。他恭敬地从传旨太监手中接过圣旨,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赵祯见此情景,微笑着伸手拉起曹琦,并亲切地与他交谈起来。
赵祯回忆起曹琦年幼时曾立下壮志,表示长大后要成为像冠军侯霍去病那样的英雄人物。如今看到曹琦已长大成人且身负重任,赵祯满怀期望地说道:“小时候你就立志要做冠军侯,如今已然长大,朕希望你能够实现当年的誓言,为朕守护好我大宋的万里河山,扫平天下之乱,成就一番丰功伟业。”
曹琦感激涕零,连忙跪地叩头谢恩,郑重地回应道:“陛下如此信任微臣,委以重任,微臣纵使粉身碎骨、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今后必定身披坚固铠甲,手持锐利兵器,效仿冠军侯之英勇无畏,奋勇杀敌,扫荡四方敌寇,为大宋开拓疆土,绝不辜负陛下的殷切期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