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府大相公韩琦率先出列,“陛下,臣以为当继续加强边境防御,同时派遣使者与回鹘和辽国谈判,争取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曹琦却有不同意见,他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谈判固然可以尝试,但不可寄予厚望。如今我军虽暂时稳住了局势,但敌人野心勃勃,我们必须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
依臣之见,应在加强防御的同时,寻找时机主动出击,方能彻底解除边关隐患。”
枢密使张辅也表示赞同,“冠军侯所言极是,我军不可一味防守,否则将陷入被动。应适时主动出击,打乱敌人的部署。”
曹彬也道:“至少要在兴庆府或者雁门两处地方有主动出击,将敌人打疼,才有可能和谈。”
“以战争求和平则和平存”,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战争与和平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大宋百官和官家虽然不知道这句话,但是道理还是理解的。
见群臣意见一致,官家也下令:“让雁门曹无极和兴庆府陶斌两位将军,临阵相机行事,若有合适时机,可主动出击,务必打出我大宋军威!”
散朝后,枢密院迅速将指令传达至边关。
曹无极收到消息后,立刻召集麾下将领,在雁门关的帅帐中展开了紧急军议。
他目光如炬,指着地图上辽军的营地说道:“此次官家下令主动出击,乃是我们扭转局势的良机。辽军虽退回云州,但一直对我大宋虎视眈眈。我们需摸清他们的布防,寻找其薄弱之处,给予致命一击。”
众将领纷纷领命,将斥候尽数派出,打探敌情,手下也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起来。
与之对阵的辽军可以明显感觉到雁门方向的宋军的变化,慢慢变得谨慎起来。
而在兴庆府,陶斌接到命令后,同样不敢懈怠。他深知回鹘骑兵的机动性强,想要主动出击,必须出奇制胜。
于是,他一方面也派精锐斥候深入敌境,刺探回鹘的兵力部署和粮草囤积之地;另一方面,组织西军的精锐部队进行针对性训练,强化骑兵的突击能力和步军的配合协同。
不久后,曹无极的斥候传来消息,辽军在一处山谷中囤积了大量粮草,且防守相对薄弱。
曹无极当机立断,挑选了一支轻骑兵,趁着夜色,沿着山间小路悄然进发。
…………
五天之后,大朝会上,曹琦老爹曹彬从昨日开始,就心情极差,甚至将曹琦赶出了书房,也不告诉曹琦是发生了什么事情,现在正神游天际。
曹琦也正学着父亲曹彬,在朝会中稍稍走神,暗自思索着今晚归家该去谁房中。
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朝堂的平静,一名内侍慌慌张张地冲了进来,手中高举着一份军报,声音带着颤抖,大喊道:“陛下,边关急报!”
刹那间,整个朝堂一片死寂,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投向那名内侍手中的军报。
仁宗皇帝脸色骤变,沉声道:“呈上来!”
内侍快步上前,将军报恭敬地呈递给尚公公,尚公公呈给了仁宗。
仁宗展开军报,刚扫了几眼,神色便愈发凝重,看完后,他将军报传递给了一旁的宰府大相公韩琦。
韩琦接过军报,只看了一眼,便忍不住惊呼:“这……!节哀顺变啊!”目光看向曹彬和曹琦。
曹琦心中猛地一沉,涌起一股强烈的不祥预感。他迅速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究竟发生了何事?”
韩琦长叹一声,眼中满是悲痛与惋惜:“济国公,冠军侯,你们且看吧。” 说着,将手中的军报递给了曹彬。
曹彬双手接过军报,曹琦也走了上来,一起向军报内容看去,只见上面赫然写着:
曹无极奇袭辽军粮仓大获成功,却不幸被南院大王耶律乙辛带兵围堵。曹无极率领将士们浴血奋战,虽给辽军造成了重创,可自己也身受重伤。被救回营中后,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身亡。辽军因粮草被焚,士气低落,已陆续退军。
曹琦只觉眼前一黑,他怎么也无法接受,自己敬重的大哥,那位英勇善战、威震边关的曹无极,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他。
往昔与大哥相处的画面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小时候大哥对他的疼爱,手把手教他骑马射箭的场景,都仿佛还在昨日。泪水不受控制地涌出,曹琦喃喃自语:“大哥……” 声音中满是悲恸。
身前的曹彬反应更是激烈,一口鲜血从口腔中喷涌而出,然后倒在了曹琦怀里,曹琦一时间手足无措,扶着曹彬身体站在殿中,仁宗看到后立马向内侍喊道:“御医,快传御医。”
一阵折腾之后,让御医诊断没有大碍,将曹彬送回济国公府后,曹琦回到朝堂,虽然曹琦也想要陪伴在曹彬身边,但是现在朝堂上也离不开他。
曹琦回到朝堂后,大臣们正在激烈讨论着。
“曹将军如此英勇,这次奇袭粮仓本是大功一件,却遭此不测,实在是令人痛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