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琦领命:“臣遵旨。”
曹琦谢恩:“谢陛下隆恩。”
回到队列中,曹琦暗自欣喜,调出部分京中兵力后,凭借留下的两万镇西军以及曹家在军中的其他势力,即便官家想要对曹家有所动作,也得有所顾忌,后方暂时安稳了些。
然而,官家并未就此作罢,思索片刻后缓缓开口:“此次出征,关乎大宋威严与边境安宁,责任重大。朕决定派王宁为监军,随冠军侯一同出征,王押班忠君爱国,定能协助冠军侯办好差事。”
曹琦心中一紧,表面上却立刻心悦诚服地回应:“陛下圣明,有王公公监军,臣如虎添翼,定不负陛下重托。” 但他心里清楚,这王宁是官家的心腹,名为监军,实则是来监视自己的一举一动。
更麻烦的是,这位王宁王押班与内侍省大押班尚荣长期敌对,曹家此前与尚荣走得颇近,想来即便官家不特意交代,王宁也会在军务上给自己使绊子。
退朝后,曹琦径直奔赴军营,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出征事宜。先着手将三万镇西军与五万禁军步兵重新编排整合,依据兵种差异、作战能力高低等因素进行合理分组。
为确保对军队的绝对掌控,曹琦安排曹家的族人担任关键职位,全面接手军队事务,将原本的部分军官替换下来,让他们返回步兵大营。
考虑到这一举措可能引发争议,曹琦请英国公从中协调。毕竟此举是为了快速凝聚军队战斗力,避免出现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混乱局面,想来英国公和官家也难以指责。
在曹琦整兵的这几天,盛长泽快马加鞭赶到京都。
曹琦将他唤入营帐,神色凝重地嘱咐道:“我此番出征,京都安危就托付给你了。这剩下的两万镇西军是咱们的依仗,你务必严加训练,时刻保持警惕。若朝堂有任何风吹草动,务必坚守大营,全力保护好曹家和盛家,明白吗?”
盛长泽郑重地点头:“将军放心出征,我定会协助呼延将军守好大营,静候将军凯旋。”
盛长泽与曹琦利益紧密相连,曹琦既是他的伯乐,又有亲戚关系。
一旦曹琦倒下,盛家和他自己都可能遭受牵连,届时免官罢职算是幸运,甚至可能被株连流放,满门抄斩也并非没有可能。
这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让盛长泽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从一介白身晋升为从五品的游击将军,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他也会毫不犹豫地陪曹琦走下去。
曹琦将当前复杂的局势向盛长泽隐晦地透露了一些,随后便让他下去与呼延通一同接手军队事务。
接着曹琦上书请求部队明日开拔。
官家接到奏疏之后,当即下旨,赐下开拔赏赐,接到官家的开拔旨意与赏赐后,曹琦一刻也不敢耽搁。
当晚,曹琦再次来到军营,带领曹一再重新检查一遍是否有疏漏。
次日清晨,熹微的晨光渐渐驱散了夜的凉意,朝阳缓缓升起,那金色的光辉如同细密的金纱,轻柔地洒落在整装待发的大军之上。
曹琦身披一袭黑色战甲,阳光下,甲片闪烁着森冷的光,内衬的红色软甲则为他增添了几分英气。
腰间悬挂的锋利宝剑,剑鞘金属装饰在日光下熠熠生辉,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它的锋利与不凡。他跨下的那匹黑色骏马,高大健壮,四蹄刨地,喷着响鼻,尽显神骏。
曹琦身姿挺拔,威风凛凛地屹立在队伍前方,宛如一座巍峨的山峰,沉稳而坚定,将士们的目光纷纷汇聚在他身上,仿佛他就是那指引胜利的旗帜。
王宁骑着一匹枣红色的马,身后跟着一群御前班值侍卫,他们身着鲜亮的服饰,在晨光中格外显眼。王宁的眼神中透着一丝狡黠,看似在认真巡视军队,
可那不时偷瞄向曹琦的目光,却暴露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 他在暗暗观察曹琦的一举一动。
曹琦神情庄重,将官家圣旨当众宣读,声音洪亮清晰,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随后,有条不紊地将开拔赏赐依次发下,将士们满怀感激地接过赏赐。最后,曹琦猛地大喝一声:“开拔!” 声音如洪钟般响彻天际,宣告着这场征程的正式开启。
大军浩浩荡荡地离开了京都,行进在宽阔的官道上。
一路上,军队对百姓秋毫无犯,队列整齐,战旗林立,往来没有脱节之象,士气正旺。
同时,曹琦还派出多支斥候小队,他们如同军队的耳目,在大军周围四散开来,深入周边地区进行侦察,时刻警惕,不放过任何一丝异常动静。
在行军途中,曹琦丝毫没有放松对军队的训练。他清楚地知道,这五万新加入的步兵,还需要时间与镇西军磨合,形成一个真正的战斗整体。
于是,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对军队进行战术演练,士兵们在他的指挥下,一次次冲锋、防御、撤退,不断磨合着彼此之间的配合。
然而,王宁却对曹琦的这些做法满心不满。在他狭隘的认知里,曹琦如此频繁地进行演练,不过是在故意显摆自己的军事才能,是在刻意表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