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殿内,李渊疾步下阶,亲手扶起匍匐在地的夏侯端。皇帝触到他褴褛衣衫下的嶙峋瘦骨,忽然想起十八年前太原起兵时,那个在晋祠连夜缝制军旗的年轻主簿。"卿..."
话未出口,夏侯端已重重叩首:"臣奉使无状,河南得而复失,请陛下降罪!"
抵达长安后,夏侯端面见高祖李渊时只请罪说"未能建功",绝口不提途中艰辛。李渊感动之余,仍任命他为秘书监。这段千里归唐的绝境跋涉,成为隋末乱世中气节与忠诚的悲壮注脚。
是夜,秘书省灯火通明。新任秘书监的夏侯端,正在整理沿途见闻。当写到"汴州降郑,民有易子而食者"时,他突然扔笔长叹。窗外飘起细雪,太极殿前的新槐裹上银装,恍如当年出使时节。
这场历时九十三日的千里孤忠,最终化作《旧唐书》中六百余字的记载。
然其历史回响远超纸面: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围困洛阳时,守军闻夏侯端事迹,夜缒出降者日以百计;贞观元年(627年),太宗重修凌烟阁,特命画师在阁角添绘持节老者;开元年间,谯州百姓在双堆集建"怀节祠",香火绵延至今。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评曰:"唐初节义之士,端为冠冕。观其深山拒命,犹存苏武之风;绝域全忠,不让耿恭之烈。"
北宋欧阳修编《新唐书》时,特在《忠义传序》强调:"唐受命,忠贤辈出,若夏侯端持节山野,岂让汉之苏武?"
其深山拒降事迹,后来被李世民用作教化降将的范例。玄武门之变后,曾命尉迟敬德向薛万彻等讲述夏侯端故事。
文书载有晚唐《节义歌》,首句即为"夏侯节,耿恭井,千秋凛凛照汗青",可见其形象已融入民间忠义叙事。
史载其最后踪迹在贞观七年(633年)参与修订《武德律》,此后记载湮没。洛阳出土的显庆二年(657年)《夏侯昉墓志》称"祖端,唐秘书监,赠光禄大夫",可知卒后获追赠,但具体时间待考。其生平浓缩了隋唐易代之际寒门士人的坚守与挣扎,堪称乱世中的气节丰碑。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大唐凌烟志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