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想着老夫能不能帮你坐上这个左丞相之位?”李善长回应着,嘴角挂着一抹淡淡的笑容。
胡惟庸连忙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兴奋之色。他急切地说道:“正是如此!学生深知自己能力有限,但一心想为朝廷尽忠。若有机会担任左丞相一职,定当全力以赴,不辜负陛下和老师的期望。还望老师能够助学生一臂之力。”
胡惟庸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权力的渴望,同时也表现出对李善长的敬重和依赖。他知道,想要登上高位,没有李善长的支持几乎是不可能的。
李善长微微一笑,轻轻放下手中的茶杯,缓缓说道:“你的才华和志向我都知道。但你要明白,成为丞相不仅要有才华,更要有智慧。朱元璋陛下不会轻易做出决定,我们需要一个计划。”
胡惟庸心中虽有疑虑,但脸上还是露出了笑容。他恭敬地说道:“老师,您所说的计划是什么?学生愿听教诲。”
李善长看着眼前的胡惟庸,心中不禁感叹,这年轻人真是聪明过人,一点就透。然而,他也深知朱元璋的性格多疑且谨慎,绝不会轻易将丞相之位交予一个无法完全信赖之人。
李善长微微一笑,轻声道:“吾儿,如今朝中局势复杂,朱元璋对丞相一职定会慎之又慎。若要成功登顶相位,我们需得耍些手段。”说着,他眼中闪过一丝狡黠之光。
胡惟庸闻言,眼中一亮,急忙问道:“还请老师明示!”
李善长神秘一笑,低声道:“你可知,欲取之必先予之?”
胡惟庸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随即恍然大悟般笑道:“学生明白了!”
李善长满意地点头,继续道:“我们需在朝中布下一盘棋,迷惑朱元璋。”说罢,他与胡惟庸相视一笑,两人开始谋划起来。
他们精心挑选了一批朝廷中的官员,这些官员皆具一定实力和影响力。李善长和胡惟庸则分别向他们透露一些消息,暗示他们有机会担任丞相之职,并许下种种承诺。如此一来,这些官员便会认为自己有望成为下一任丞相,从而积极表现,互相竞争。
这样做的目的,便是让朱元璋陷入两难抉择之中。面对众多看似合格的候选人,他将难以判断谁才是最合适的人选。与此同时,胡惟庸在暗中观察局势,寻找最佳时机出手。
同一时间,御书房内气氛凝重,朱元璋、朱标和朱棣三人围坐在一起,严肃地讨论着左丞相的人选问题。朱元璋率先开口:“标儿,老四,你们先谈谈对于左丞相这个职位,由谁来担任更为妥当?稍后韩国公也会前来向朕推荐丞相人选。”
朱棣心中一沉,他深知这其中的门道。按照历史的进程,胡惟庸必定会事先告知李善长,而李善长早已洞悉朱元璋的性格,绝不会轻易推举胡惟庸,反而会巧妙地推荐其他人选来迷惑朱元璋,从而将胡惟庸推上丞相之位。想到这里,朱棣不禁眉头紧皱。
朱标神色郑重地回答道:“父皇,儿臣认为让刘伯温担任丞相最为适宜。他才华横溢,且不隶属于任何一方势力,定能公正无私地处理政务。”
这时,朱棣把刘伯温之前盐务改革、三轮车改革以及香水推广中的贡献与想法一一道来,并详细解释给朱元璋听。朱元璋不禁回想起刘伯温一直以来的清廉作风和他在北伐策略上的卓越表现。这些因素让朱元璋对任命刘伯温担任左丞相一事已有了初步的想法。
"父皇,大哥,儿臣有话要说。" 朱棣一脸严肃认真地说道。
"老四,你怎么突然变得这么啰嗦了?快说吧!" 朱元璋满脸惊愕地问道。
"父皇,儿臣完全赞同大哥的观点,但儿臣建议等到北伐胜利后再正式实施左丞相的任命。刘老一向以廉洁奉公着称,可有些人对这个职位虎视眈眈。" 朱棣道出了自己内心的担忧。
"四弟,你所说的莫非是胡惟庸?" 朱标敏锐地察觉到了朱棣的意图。
"李善长可是胡惟庸的老师,待会儿李善长过来推荐时,胡惟庸必定会事先做好充分准备。" 朱元璋神色凝重地分析道。
朱元璋、朱标和朱棣三人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想法——李善长这一招可谓是老谋深算啊!他表面上推举其他官员,实际上却是在为胡惟庸铺路。这种手段虽然有些阴险,但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政治策略。
朱元璋心中暗自思忖着:“李善长啊李善长,你以为我不知道你的心思吗?不过,我现在还需要你为我所用,等北伐胜利之后再做打算吧。”
朱标则担忧地说:“父亲,我们不能让李善长这样得逞啊!如果胡惟庸当上了丞相,恐怕会对朝廷造成不小的影响。”
朱棣附和道:“是啊,父亲。胡惟庸这个人野心勃勃,如果让他掌握了大权,必定会引发更多的麻烦。”
朱元璋安慰他们道:“你们放心,我心里有数。等北伐胜利之时,就是我决定丞相人选的时候。到时候,我会亲自挑选一个合适的人来担任这个重要职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