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和朱棣听了,稍稍安心一些。他们知道父亲的智慧和决策能力,相信他一定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朱元璋心中已经有了主意,他要将目光放得更远,不仅要考虑当前的局势,还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他深知,丞相一职对于国家的稳定和繁荣至关重要,必须慎重对待。
而此时的李善长并不知道朱元璋等人的想法,他还沉浸在自己的计划之中,以为一切都在按照他的设想进行。然而,他却没有料到,朱元璋早已看穿了他的把戏,只等待时机成熟,给李善长一个意外的惊喜。
“诸位听封,徐达封为中山王、汤和封为信国公、蓝玉封为凉国公,刘伯温任命为大明丞相及燕王朱棣赐予令牌。朱元璋威武霸气说出这番话。
朝堂之上,一片哗然。众人议论纷纷,对朱元璋的这个决定表示惊讶和不解。而胡惟庸则站在人群之中,面色阴沉得仿佛能滴出水来。他紧紧握着拳头,指甲深深地陷入掌心,心中满是愤懑与不甘。
胡惟庸自认为是朝廷的栋梁之才,多年来一直兢兢业业地辅佐朱元璋,处理政务,理应得到丞相之位。然而现在,朱元璋竟然将这个重要职位交给了刘伯温。这让胡惟庸感到无比的屈辱和愤怒。
胡惟庸他知道,朱元璋心意已决,无论自己如何反对都无济于事。但他不甘心就这样失去权力和地位,于是决定采取一些手段来夺回属于自己的一切。
从那一天起,胡惟庸开始频繁地与李善长接触,并邀请其他淮西勋贵在府中设宴,密谋对策。他们一致认为,必须尽快除掉刘伯温,才能恢复往日的荣耀和权势。
然而,他们的一举一动并没有逃过有心人的眼睛。朱棣和徐妙云熟读历史,深知胡惟庸的野心勃勃。他们明白,如果不及时揭露胡惟庸的阴谋,将会给大明朝带来巨大的危机。
“妙云,我们不能坐视不管。”朱棣皱着眉头说道:“胡惟庸心怀叵测,一旦得逞,后果不堪设想。”
徐妙云点点头,忧心忡忡地说:“是啊,我们要想办法阻止他们。可是该怎么做呢?”
朱棣沉思片刻,然后说:“我们应该把这件事告诉父王和母后,还有大哥。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挫败胡惟庸的阴谋。”
徐妙云觉得有道理,于是点头同意。他们立刻前往王宫,将胡惟庸的阴谋告诉了朱元璋、马皇后和太子朱标。朱元璋听后勃然大怒,拍案而起:“好个胡惟庸,竟敢背着朕搞小动作!”
马皇后连忙劝道:“陛下息怒,眼下当务之急是想出应对之策。”
朱标也附和道:“母后说得对,我们不能让胡惟庸的阴谋得逞。”
经过一番商议,众人决定暂时按兵不动,观察胡惟庸等人的动静。同时,加强宫廷的安保措施,以防万一。
与此同时,朱棣和徐妙云也积极收集证据,准备揭露胡惟庸的罪行。他们四处打听消息,寻找证人证言,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找到了一些关键线索,足以证明胡惟庸的谋反之心。
“妙云,这次一定要让胡惟庸的阴谋大白于天下。”朱棣咬牙切齿地说道:“绝不能让他得逞。”
徐妙云坚定地点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她相信,只要大家团结一致,就一定能够战胜邪恶,守护大明江山的安宁。
于是那天晚上,马皇后徐妙云亲自下厨,朱元璋朱棣及朱标等人分别邀请了徐达、汤和、刘伯温及蓝玉等人小聚,顺便商量着让胡惟庸露出狐狸尾巴,最终挫败他的阴谋。
朱棣和徐妙云精心策划了一场大戏。他们放出消息,声称朱元璋因体察民情,并且带着徐达和汤和前往,已经秘密离开京城,前往江南一带巡视。这一消息在朝中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官员都信以为真,开始暗中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变故。
胡惟庸听到这一消息后,心中的火焰瞬间被点燃。他眼中闪烁着贪婪和野心,心中暗自思忖:“朱元璋外出巡视,这正是我们的绝佳时机!”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召集了淮西勋贵们,共同商议起事大计。
这些淮西勋贵们本就是朱元璋的心腹大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渐渐心生不满,渴望重夺朝政大权。而如今,朱元璋的离开给了他们一个难得的机会。
在密谋会议上,胡惟庸激动地说道:“各位兄弟们,朱元璋已离京,现在是我们夺回权力的时候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必能成功!”众人纷纷点头表示支持,决心要抓住这个机会。
然而,就在他们准备行动之际,意外发生了。朱标得知了他们的阴谋,并迅速采取了行动。他带领军队守住城门,阻止了胡惟庸等人的进攻。
“李善长,胡惟庸,你们是想逼供造反吗?”朱标在城门上怒视着胡惟庸,声音中充满了威严。
“太子殿下,老夫不是造反,而是清君侧,刘伯温、蓝玉等人把持朝政,太子殿下赶紧开门。”李善长装腔作势地说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