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若有所思,随后答道:“陛下所言极是。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传承华夏文明呕心沥血。如今陛下以一国之力推动此事,实乃华夏之幸、万民之福。臣以为,《永乐大典》不仅要在国内流传,更应让海外诸国也能见识到我华夏文明的魅力。”
朱棣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说:“海外诸国…… 朕派遣郑和下西洋,宣扬我大明国威,带去的不仅是丝绸、瓷器,还有我华夏的文化礼仪。这《永乐大典》若能传至海外,让蛮夷之地也能沐浴我华夏文明之光,倒也是一件盛事。但在此之前,我们必须确保大典内容准确无误,不可有丝毫的疏漏。”
解缙赶忙说道:“陛下放心,臣已安排众多饱学之士反复校对、审核,力求大典内容经得起推敲。而且,此次编撰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许多散落在民间的珍贵典籍,这对于完善华夏文明的传承体系意义重大。”
朱棣露出欣慰的笑容:“好!这说明天下之人,皆有守护华夏文明之心。这《永乐大典》不仅是一部书籍,更是我华夏民族凝聚力的象征。待大典完成之日,朕要让天下人都知道,我大明对于华夏文明传承的决心。”
解缙神情激昂,拱手道:“陛下壮志,臣感佩不已。臣定会督促众人加快编撰进度,争取早日完成这一宏图伟业。只是在编撰过程中,对于一些有争议的学术观点,不知陛下有何指示?”
朱棣坐回书桌前,沉吟片刻道:“学术之争,自古有之。在这大典之中,不必强行统一观点。不同的见解皆可记录在册,让后人自行评判。我们要展现的,是我华夏文明包容并蓄的胸怀。”
解缙眼中闪过一丝敬佩,恭敬地说:“陛下圣明!如此一来,《永乐大典》将更具价值,它不仅是知识的汇聚,更是思想碰撞的舞台。”
朱棣微微点头,拿起毛笔,在宣纸上写下 “华夏文明,千古传承” 八个大字,然后说道:“解缙,你去告诉参与编撰的众人,这八个字便是我们编撰《永乐大典》的宗旨。不论遇到何种困难,都要以传承华夏文明为己任,不可有丝毫懈怠。”
解缙接过宣纸,小心翼翼地收好,坚定地说:“臣领旨!定不辜负陛下厚望!” 说罢,便退了出去,继续投身到紧张的编撰工作之中,书房内再次恢复了宁静,只有朱棣凝视着窗外的天空,心中描绘着《永乐大典》问世后,华夏文明昌盛繁荣的壮丽景象 。
数日后,解缙又一次匆匆来到朱棣的御书房。此时朱棣正在审阅各地呈上的奏章,看到解缙进来,放下手中的折子,笑着问道:“解缙,此次前来,可是大典编撰又有新进展?”
解缙脸上带着几分忧虑,行礼后说道:“陛下,进展倒是有,只是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在整理诸子百家相关典籍时,对于一些涉及奇门异术、旁门左道的内容,编撰人员看法不一。有人认为这些内容荒诞不经,不应收录进大典玷污了华夏正统文化;但也有人觉得这些也是民间文化的一部分,或许对研究历史和民俗有一定价值,应当保留。臣一时难以决断,特来请陛下定夺。”
朱棣靠在椅背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思索片刻后说道:“这确实是个难题。华夏文明之所以博大精深,就在于其海纳百川的特性。这些奇门异术、旁门左道之说,虽有些可能缺乏科学依据,但在民间流传已久,反映了不同时期百姓的思想和生活。若是一概摒弃,不免可惜。”
解缙微微皱眉,面露难色:“陛下所言甚是,只是这些内容可能会引起一些争议,万一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歪曲解读,恐怕会对社会风气产生不良影响。”
朱棣目光坚定地看着解缙:“朕明白你的担忧。这样吧,对于这些内容,要详细注明其出处和流传背景,加以适当的批注和说明,让后人能够清楚分辨其中的虚实真假。既保留其文化价值,又避免误导世人。”
解缙恍然大悟,连忙点头:“陛下此计甚妙!如此一来,既能体现大典的全面性,又能引导后人正确看待这些内容。臣即刻回去传达陛下的旨意。”
朱棣摆了摆手,示意解缙稍等,接着说道:“还有一事,在编撰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参与人员的安全。如今我大明国力强盛,不乏有海外势力觊觎我华夏文化。朕听闻有些势力暗中派人窥探我朝的学术动向,试图窃取机密。”
解缙神色一凛,严肃地说:“陛下虑事周全,臣竟未曾想到这一层。臣必定加强文渊阁的安保措施,对编撰人员严格管理,防止出现泄密之事。”
朱棣站起身来,走到解缙面前,语重心长地说:“解缙,《永乐大典》关系到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你身为编撰主持者,责任重大。朕相信你有能力克服重重困难,完成这一伟大使命。”
解缙激动地单膝跪地,说道:“陛下如此信任臣,臣粉身碎骨也定要将《永乐大典》编撰成功。哪怕前方有千难万险,臣也绝不退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