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满意地点点头,扶起解缙:“起来吧。你回去告诉大家,只要是为了大典编撰所需,不论人力、物力,朝廷都会全力支持。若有人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朕定当重重嘉奖。”
解缙再次行礼:“臣遵旨!陛下对大典编撰如此重视,众臣工定会更加勤勉努力。”
朱棣拍了解缙的肩膀:“好,去吧。朕期待着《永乐大典》早日大功告成的那一天。” 解缙告退后,朱棣望着他离去的背影,心中默默祈祷这部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巨着能够顺利问世,在历史长河中绽放永恒的光芒 。
过了些时日,解缙喜气洋洋地再度踏入御书房,一见到朱棣,便迫不及待地大礼参拜,高声说道:“陛下!大喜啊!《永乐大典》的主体编撰已基本完成,现正进行最后的校对审核工作,不日便可呈于陛下御览!”
朱棣听闻,龙颜大悦,从龙椅上起身,快步迎上解缙,说道:“好!好啊!朕盼这一日已久。这几年间,你与众多贤才日夜操劳,终不负朕之所托。”
解缙连忙谦逊道:“陛下,这都是陛下圣明,引领有方,众人才得以齐心协力。若无陛下大力支持,这《永乐大典》恐难有今日之成果。”
朱棣笑着摆摆手,说道:“你不必过谦。这一路的艰辛,朕都看在眼里。此次编撰,内容涵盖如此之广,可有什么让你印象特别深刻的地方?”
解缙略微思索,神情变得郑重起来:“陛下,在编撰过程中,臣愈发感受到华夏文明的厚重与多元。从古老的甲骨文到如今的楷体汉字,文字的演变见证了历史的沧桑;诸子百家的思想争鸣,为后世治国理政、为人处世提供了无尽的智慧源泉;还有那巧夺天工的工艺技术,精美绝伦的诗词书画,无一不展现着我华夏民族的非凡创造力。”
朱棣深有同感地点点头:“不错,这华夏文明犹如一座巍峨的宝库,每一件‘珍宝’都值得我们珍视。此次编撰《永乐大典》,我们便是为这座宝库绘制一份详尽的地图,让后人能够更便捷地探寻其中的奥秘。”
解缙接着说道:“陛下,臣还想到,《永乐大典》完成之后,其保存与传播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如此鸿篇巨制,应当妥善保管,以免遭受战火、天灾等损毁。”
朱棣微微皱眉,思考片刻后说:“你虑得极是。朕打算在宫中专门修建一座藏书阁,用于存放《永乐大典》的正本,派遣专人守护。至于传播,可安排抄录副本,分发给各地学府、藏书楼,让更多的人能够阅读学习。”
解缙面露敬佩之色:“陛下此举,真乃高瞻远瞩。如此一来,《永乐大典》便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流传,让华夏文明的光辉照耀四方。不过,在抄录副本的过程中,为保证内容准确无误,还需安排严谨之人负责校对。”
朱棣肯定地说:“那是自然。此事就交给你去安排,挑选那些学问扎实、做事认真的人来承担此项任务。另外,朕也在想,待大典正式完成后,要举行一场盛大的仪式,昭告天下,彰显我大明对华夏文明传承的重视。”
解缙兴奋地说:“陛下此议甚好!这必将鼓舞天下学子之心,让他们更加坚定传承和弘扬华夏文明的信念。而且,这场仪式也能向海外诸国展示我大明的文化底蕴与昌盛国力。”
朱棣微笑着看向解缙:“你与朕想到一处去了。届时,邀请各国使节前来观礼,让他们也领略一下我华夏文明的魅力。对了,关于大典的命名,你可有什么想法?”
解缙恭敬地回答:“陛下,‘永乐’乃陛下年号,寓意着我大明永远安乐、昌盛繁荣。此大典在陛下永乐年间编撰完成,以‘永乐大典’命名,既能铭记陛下之功,又可象征着这部典籍将与我大明的盛世一同流传千古。”
朱棣抚掌大笑:“好!就叫《永乐大典》。待一切准备就绪,朕便要好好庆贺一番这传承华夏文明的盛举。”
解缙再次行礼:“臣遵旨!臣定当全力以赴,确保《永乐大典》的后续工作顺利进行,不负陛下所望。”
朱棣笑意未减,目光中满是期许,说道:“解缙,这《永乐大典》虽以经史子集等正统学术为主干,但民间一些奇闻轶事、传说故事等也不应忽视。这些虽看似琐碎,却也是民间生活与智慧的真实映照。你在后续整理中,可留意收录一些有趣且有价值的此类内容,让这大典更加丰富多彩。”
解缙点头称是:“陛下圣见。民间文化犹如繁星点点,点缀着华夏文明的浩瀚夜空。臣定会安排人手,仔细甄别筛选,将那些富有生活气息与文化内涵的故事收录其中,使大典能更全面地展现我华夏大地从古至今的风貌。”
朱棣又踱步至书桌前,拿起一支毛笔,轻轻转动着,说道:“编撰过程中,对于那些失传古籍的辑佚工作,进行得如何?许多珍贵古籍在历史长河中散失,若能借此次大典编撰将其部分内容还原,那也是大功一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