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挥了挥手:“去吧,好好筹备。朕期待看到新政顺利推行,给大明带来新气象。”
朱高炽和太子妃张妍行礼后,再次退出武英殿。朱棣和徐妙云站在殿中,望着殿外的天空,目光中充满了对新政的期待与决心,他们深知,前方的道路布满荆棘,但为了大明的千秋万代,他们必须坚定地走下去 。
徐妙云轻轻走到窗边,望着远方,轻声说道:“陛下,新政推行关乎民生社稷,可这一路必然艰辛。臣妾担心在执行过程中,一些政策会走样变形,到时候受苦的还是百姓。”
朱棣走到她身旁,微微皱眉道:“朕也有此担忧。这就需要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管。朕打算派遣一些亲信大臣,以巡视之名,暗中监督新政推行情况。一旦发现有官员阳奉阴违,就地处决,以儆效尤。”
徐妙云转身看向朱棣,眼中带着一丝忧虑:“陛下,此举虽能起到震慑作用,但臣妾以为,在惩处官员的同时,也需注重引导和教育。毕竟新政实施,许多官员也是初次接触,难免会出现理解偏差和执行失误。不如开设新政培训课程,让官员们深入学习新政内容和精神,再派往各地推行,如此或许能减少失误。”
朱棣微微点头,思索片刻后道:“皇后所言有理。朕会让礼部和新政推行司共同筹备新政培训事宜。让朝中的大臣们为各地官员讲解新政要点,确保他们能准确领会,公正执行。”
这时,太监来报:“陛下,英国公张辅求见。”
朱棣与徐妙云对视一眼,朱棣说道:“快请进来。”
张辅大步走进武英殿,行礼道:“陛下,皇后,臣听闻陛下欲推行新政,特来求见。”
朱棣微微点头,说道:“英国公,此次新政推行,关乎我大明兴衰。想必你也有所了解,可有什么看法?”
张辅神色凝重,说道:“陛下,臣以为新政若能顺利推行,对我大明自然是好事。只是这新政涉及面广,触动诸多利益,推行起来恐非易事。”
朱棣看着张辅,目光坚定:“英国公,朕知道其中艰难。但如今朝廷财政吃紧,百姓负担过重,若不改革,大明隐患重重。朕意已决,定要推行新政。英国公乃朕肱股之臣,可有什么建议?”
张辅沉思片刻,说道:“陛下,臣认为首先要稳定军心。新政推行,一些勋贵武将可能会心生不满,陛下需先安抚好他们,让他们明白新政对国家、对军队的好处。臣愿为陛下奔走,劝说那些勋贵们以大局为重。”
朱棣面露欣慰之色:“英国公深明大义,有你相助,朕心安许多。你在勋贵武将中威望极高,若能出面劝说,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张辅接着说道:“另外,新政推行过程中,还需注意舆论导向。民间或许会有一些不实传言,扰乱人心。陛下可让礼部和都察院加强对舆论的管控,及时澄清谣言,宣扬新政的好处。”
徐妙云微笑着说道:“英国公所虑周全。如今新政未行,舆论先行至关重要。要让百姓从心底认可新政,才能更好地推行。”
朱棣说道:“英国公,此事就交由你来负责。协调礼部和都察院,把控好舆论方向。”
张辅拱手领命:“陛下放心,臣定不辱使命。”
朱棣拍了拍张辅的肩膀:“有英国公助力,朕对新政推行更有信心了。英国公回去后,若有什么想法,可随时进宫与朕商议。”
张辅行礼告退:“臣告退,陛下、皇后保重。”
待张辅离去后,朱棣对徐妙云说道:“皇后,有英国公支持,新政推行又多了几分胜算。”
徐妙云点头道:“是啊,张辅威望高、能力强,有他从中斡旋,想必能化解不少矛盾。只是新政推行千头万绪,后续还会有更多问题需要我们去应对。”
朱棣目光坚定,望向远方:“不管有多少艰难险阻,朕都要将新政推行到底,为我大明开创一个繁荣昌盛的新纪元!”
徐妙云轻轻握住朱棣的手,柔声道:“陛下既有此壮志,臣妾自当全力支持。只是新政推行期间,陛下日夜操劳,也要多注意龙体安康才是。”
朱棣微微动容,看着徐妙云说道:“皇后这些年一直陪伴朕左右,为朕分忧解难,朕又怎会不知你的心意。只是这新政责任重大,朕不敢有丝毫懈怠。”
正说着,殿外又传来太监的通报声:“陛下,户部尚书夏原吉求见。”
朱棣立刻说道:“快宣。”
夏原吉匆匆步入殿内,行礼之后,神色有些忧虑地说道:“陛下,臣刚核算完去年的财政收支情况,发现亏空比往年更为严重。如今又要推行新政,各项开支恐怕会进一步增大,这……”
朱棣微微皱眉,说道:“夏爱卿,朕推行新政,正是为了解决财政困境。摊丁入亩与一条鞭法实施后,朝廷的税收会更加合理,长远来看,财政状况定会好转。只是前期可能会有一些投入,这也是必要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