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正说着,太监又前来奏报:“陛下,皇后,太子殿下求见,说有新政推行的重要事宜要向陛下禀明。”
朱棣立刻说道:“快宣他进来。”
朱高炽快步走进武英殿,行礼之后,神色有些急切地说道:“父皇,母后,儿臣刚刚收到消息,京城里有些勋贵私下里聚会,似乎在商议如何抵制新政。”
朱棣眉头紧皱,眼中闪过一丝怒色:“哼,朕就知道会有人不安分。他们都说了些什么?”
朱高炽微微低头,说道:“具体内容儿臣还未完全查清,但听闻他们抱怨新政会损害他们的利益,甚至有人扬言要联名上书反对。”
徐妙云面露担忧之色,说道:“陛下,看来勋贵这边的安抚工作得加快进行了,不能让他们抱团反对新政。”
朱棣点点头,对朱高炽说道:“炽儿,你在勋贵中素有贤名。你明日就去拜访几位有影响力的勋贵,向他们阐明新政的意义和好处,告诉他们朕推行新政是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并非要刻意针对他们。”
朱高炽应道:“儿臣遵旨。儿臣定会尽力劝说他们,让他们以大局为重。不过,儿臣觉得光靠劝说可能不够,是否可以给予他们一些适当的优惠政策,以缓解他们的抵触情绪?”
朱棣思索片刻后说道:“优惠政策可以有,但不能太过,不能违背新政的原则。你可以和他们商议,在新政推行初期,对于一些合理的需求,朝廷可以适当考虑。但前提是他们必须配合新政的实施。”
朱高炽点头称是:“儿臣明白。另外,儿臣还想建议,在新政推行过程中,不妨多启用一些年轻有为、思想开明的官员。这些官员对新政的接受度更高,也更有冲劲和活力。”
徐妙云微笑着说道:“太子所言有理。年轻官员没有太多旧有的利益牵扯,能更好地贯彻新政理念。陛下可让吏部在选拔官员时,多关注这些人才。”
朱棣说道:“好,此事朕会吩咐吏部去办。炽儿,你在与勋贵沟通的过程中,也留意一下他们对官员任用方面的看法。看看他们是否有合适的推荐人选。”
朱高炽拱手道:“是,父皇。儿臣还想到一点,新政推行需要大量的人才,我们是否可以开办一些新政学堂,专门培养适应新政需求的人才?”
朱棣眼前一亮,说道:“此想法甚好。可以在京城和各地设立新政学堂,聘请朝中大臣和有学识的人担任讲师,教授新政相关知识和技能。如此一来,既能为新政储备人才,也能让新政理念更深入人心。”
徐妙云补充道:“在学堂招生方面,不妨放宽条件,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才华、有志向,都可报名参加。这样能选拔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朝廷所用。”
朱棣点头同意:“就按皇后所说办。炽儿,这件事你负责牵头,与礼部、吏部等部门共同商议具体的实施方案。”
朱高炽领命道:“儿臣遵旨。儿臣这就去着手安排。父皇,母后,儿臣告退。”
待朱高炽离开后,朱棣看着徐妙云说道:“皇后,此次新政推行,有太子协助,朕安心许多。”
徐妙云微笑着说:“太子仁厚贤明,有他在,新政推行多了一份保障。不过,新政之路漫长且艰难,我们仍需步步谨慎。”
朱棣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朕不怕艰难。只要我们同心同德,大明定能在新政的推动下走向繁荣昌盛。”
徐妙云微微颔首,眼神中透着担忧与坚定:“陛下,新政虽有诸多利好,可推行之时难免会遇到突发状况。万一那些勋贵阳奉阴违,表面答应配合,暗中却使绊子,该如何应对?”
朱棣冷哼一声:“若是他们敢如此,朕绝不轻饶。朕会让锦衣卫和东厂密切监视,一旦发现他们有任何不轨之举,立即严惩,以儆效尤。”
徐妙云轻轻摇头:“陛下,严惩虽能起到威慑作用,但毕竟勋贵势力盘根错节,处理不当容易引发动荡。臣妾觉得还是应以安抚为主,分化他们的联盟。对于那些真正愿意支持新政的勋贵,给予嘉奖和更多的信任,让他们在勋贵群体中起到带头作用。”
朱棣思索片刻后,缓缓说道:“皇后所言极是。朕也不想轻易与勋贵集团彻底决裂。这样吧,让太子在与勋贵沟通时,着重强调这一点。对于主动支持新政的勋贵,在经济和政治待遇上给予一定倾斜。”
正说着,殿外突然传来一阵嘈杂声。朱棣眉头一皱,大声问道:“外面发生何事?”
很快,一个小太监慌慌张张地跑进来,跪地禀道:“陛下,皇后,刚刚有几个侍卫在宫外抓住了一名形迹可疑之人,此人身上带有一些信件,似乎与新政推行之事有关,现在正押在宫外等候处置。”
朱棣面色一沉:“将人带进来,朕要亲自审问。”
不多时,几名侍卫押着一名黑衣人走进武英殿。黑衣人低着头,不敢直视朱棣。
朱棣威严地问道:“你是何人?为何形迹可疑?身上所带信件又是怎么回事?从实招来,或许朕还能饶你一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