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后,朱棣快马加鞭赶到京城。踏入宫殿的那一刻,眼前的景象让他瞬间呆立当场,眼睛瞪得滚圆,嘴巴不自觉地张开。他的目光在朱元璋、朱标、徐达身上一一扫过,又看向洪熙年间的自己和徐妙云,满脸的惊愕如同石化一般,身体也因极度震惊而微微颤抖。
“这……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朱棣的声音有些沙哑,仿佛喉咙被什么东西哽住了。他一步一步缓缓走上前,眼神中充满了迷茫与震撼。
看到朱元璋,朱棣眼眶瞬间泛红,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他突然双膝跪地,双手伏地,声音带着哭腔说道:“父皇,儿臣…… 儿臣终于又见到您了!” 说着,身体微微颤抖,像是压抑了许久的情感在这一刻彻底爆发。
随后,他又转向朱标,眼神中满是孺慕之情:“大哥,这么多年,儿臣一直思念着您!” 朱标连忙走上前,双手扶起朱棣,眼中也泛着泪花:“老四,大哥也想你啊。”
接着,朱棣又来到徐达面前,恭敬地抱拳行礼,声音中带着深深的敬意:“岳父大人,多年不见,您身体可好?” 徐达笑着拍了拍朱棣的肩膀,爽朗地大笑道:“哈哈,好得很!看到你如今这般模样,老夫也就放心了。”
然而,提及十二弟湘王的死,朱棣刚刚还带着一丝欣喜的面容瞬间变得悲痛万分。他的眼神黯淡下来,脸上满是自责与痛苦。他握紧拳头,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声音低沉且沙哑:“十二弟…… 都怪我,没有保护好他。” 说罢,长叹一声,低下头,身体微微颤抖。
朱元璋轻轻拍了拍朱棣的肩膀,安慰道:“老四,此事不怪你。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如今当务之急,是要稳定朝局。” 说着,朱元璋的眼神变得坚定而深邃。朱标轻轻揽过朱棣的肩膀,将他微微拉近自己身侧,目光柔和且充满兄长的关怀,温声道:“老四,十二弟的事,谁都不愿看到,这并非你之过。天下局势波谲云诡,诸多事难以尽如人意,你切莫将此等罪责全揽在自己身上,徒增烦恼与伤痛。”
朱标一边说着,一边用手轻轻拍着朱棣的后背,动作舒缓而有节奏 :“你向来重情重义,对兄弟的情谊,大家都看在眼里。可身为藩王,你肩负着封地百姓的责任,还有众多将士跟随于你,不能因一时的悲痛而伤了自己的身子。你若是倒下了,又如何守护你所珍视的一切呢?”
朱标微微抬起头,目光望向远方,似在回忆往昔:“咱们兄弟众多,从小到大一起成长,经历了无数风雨。过去的日子里,有欢笑,有矛盾,但始终血浓于水。如今,命运让我们在这特殊时刻相聚,这是上天给的机会,让我们重新审视彼此,珍惜这份情谊。”
他转过头,眼神坚定而温暖地看着朱棣:“如今父皇将这重任交予你,是对你的信任。你要振作起来,将这份悲痛化作力量。未来,你要成为这天下的主心骨,带领大明走向昌盛。我相信,以你的能力和抱负,定能成就一番伟业,让咱们朱家的江山稳固,也让十二弟在九泉之下得以安息。”
朱标双手握住朱棣的双臂,轻轻摇晃了一下:“老四,莫再沉浸于悲伤之中。此刻,亲人们都在你身边,我们一同扶持,一同面对这未知的前路。”待朱棣情绪稍微平复,朱元璋神色庄重,环顾四周,大声宣布:“老四,朕决定立你为皇帝,年号永乐。望你能心怀天下,励精图治,保我大明江山千秋万代。”
朱棣先是一愣,随即反应过来,连忙再次跪地,磕头谢恩:“儿臣谨遵父皇旨意!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父皇所托!”
一切安排妥当之后,众人精心筹备,安排建文时期的朱棣一家与朱元璋、朱标、徐达等人相见。
徐妙云得知要见到父亲徐达,心情格外激动。她早早地便精心梳妆打扮,站在朱棣身旁,双手不自觉地攥紧衣角,眼神中透着焦急与期待。当看到徐达的那一刻,她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眼眶中蓄满了泪水。
“父亲!” 徐妙云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呼喊一声,快步奔上前去。她扑进徐达的怀里,双臂紧紧抱住父亲,身体微微颤抖,声音带着哭腔说道:“父亲,女儿好想您!这么多年,女儿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您。”
徐达慈爱地抱住女儿,轻轻拍着她的背,眼中闪烁着泪光,笑着说道:“傻丫头,为父也想你啊。看到你如今幸福美满,我也就放心了。”
两对朱棣和徐妙云站在一起,彼此对视,眼神中满是深情。洪熙年间的朱棣看着建文时期的自己和徐妙云,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温暖的笑容,打趣道:“看到你们,就想起当年我和妙云刚成亲的时候,也是这般恩爱甜蜜。”
徐妙云脸颊微微泛红,轻轻捶了一下洪熙年间的朱棣,佯装嗔怒:“就你话多,也不看看这是什么场合。” 话虽如此,可她的眼神中却满是甜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