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时期的朱棣看着眼前这温馨又奇妙的场景,心中感慨万千。他微微转头看向自己身旁的徐妙云,眼神里满是爱意与柔情,轻声说道:“妙云,今日能有这般奇遇,见到父亲、大哥和岳父大人,实在是上天眷顾。”
徐妙云微微颔首,眼中闪烁着泪光,回应道:“是啊,王爷。这一切就像一场梦,真希望这个梦永远不要醒来。”
此时,朱标微笑着走上前来,目光在两对朱棣和徐妙云身上一一扫过,温和地说道:“看到你们夫妻如此恩爱,为兄甚是欣慰。一家人团聚,实在是难得,今日咱们就抛开一切烦恼,好好叙叙旧。”
朱元璋爽朗地大笑起来,笑声在宫殿中回荡:“哈哈,标儿说得对!今日就是要开开心心的。老四啊,听闻你府上的厨艺不错,妙云的手艺更是一绝。今日能否让我们也一饱口福?”
建文时期的朱棣连忙躬身应道:“父皇吩咐,儿臣自当遵命。儿臣和妙云也正想为父皇、大哥和岳父大人亲手做些美食,略表心意。”
洪熙年间的朱棣也笑着附和:“没错,父皇。正好我和妙云也想露一手,让大家尝尝我们的手艺有没有退步。”
于是,两对朱棣和徐妙云一同前往御膳房。御膳房内,热气腾腾,各种食材摆放得整整齐齐。徐妙云姐妹俩系上围裙,眼神专注而认真,仿佛回到了过去那些在府邸厨房为家人烹饪的日子。
洪熙年间的徐妙云拿起一只肥美的鹅,熟练地处理起来。她一边动手,一边对建文时期的徐妙云说道:“妹妹,这烧鹅啊,选鹅很重要,要选这种肥瘦适中的,烧出来的口感才最佳。”
建文时期的徐妙云认真地点点头,眼睛紧紧盯着姐姐的动作,说道:“姐姐放心,我记住了。只是这么多年没做,不知手艺有没有生疏。”
两位朱棣也没闲着,他们在一旁帮忙准备调料,切配菜。建文时期的朱棣一边切着葱丝,一边和洪熙年间的自己交流着:“没想到有一天能和未来的自己一起下厨,这种感觉真是奇妙。”
洪熙年间的朱棣微微一笑,手上动作不停:“是啊,这都是难得的缘分。咱们可得好好表现,让父亲、大哥和岳父大人吃得开心。”
不一会儿,厨房里便弥漫着烧鹅的香气,各种美食也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陆续出锅。朱棣和徐妙云小心翼翼地将做好的菜肴端到宫殿的餐桌上。
烧鹅色泽红亮,皮脆肉嫩,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朱元璋看到这熟悉的美食,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他忍不住伸出筷子,夹了一块放入口中,细细咀嚼,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嗯,还是熟悉的味道,和当年一模一样。”
朱标也尝了一口,赞不绝口:“老四,妙云,你们的手艺真是越来越精湛了。这烧鹅,勾起了我许多回忆。”
徐达笑着说道:“哈哈,看来今日有口福了。这烧鹅让我想起当年在战场上,打完胜仗后大家一起吃烧鹅庆祝的日子。”
众人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宫殿里充满了欢声笑语,温馨且怀念的氛围弥漫在每一个角落。
谈话间,周王不禁好奇地问道:“大哥,你们从洪武十一年穿越而来,那时候的大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朱元璋放下筷子,微微眯起眼睛,陷入回忆:“洪武十一年啊,那时天下初定,百废待兴。朕和诸位大臣一心想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到处都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朱标接着说道:“是啊,那时候大家都齐心协力,为了大明的繁荣努力奋斗。虽然辛苦,但却很充实。”
洪熙年间的朱棣也开口道:“未来的洪熙朝,也是一片繁荣昌盛之景。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强安定。希望建文时期的我,也就是现在的我,能开创出更加辉煌的永乐盛世。”
建文时期的朱棣坚定地点点头:“有父皇、大哥和未来的我做榜样,我定当全力以赴,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岷王眨着眼睛,好奇地问:“那未来的大明还会发生什么呢?能不能给我们透露一些?”
洪熙年间的朱棣笑着摇摇头:“未来的事,还是让它顺其自然吧。重要的是我们把握好当下,为大明的未来努力。”
众人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地交谈着,气氛热烈而融洽。代王在一旁思索片刻,开口说道:“今日这场奇遇,真可谓是上天对我大明的眷顾。只是如此离奇之事,若传出去,恐怕会引起朝野震动。”
朱元璋微微皱眉,目光扫视众人,沉稳地说道:“此事确实不宜声张。咱们几人心里明白就好,切不可让外界知晓。如今首要之事,是要让朝廷尽快稳定下来,老四登基之后,诸多事务需要妥善安排。”
建文时期的朱棣连忙应道:“父皇放心,儿臣明白其中轻重。儿臣登基之后,定当整肃朝纲,广纳贤才,让我大明江山永固。”
齐王端起酒杯,站起身来,脸上带着一丝感慨:“今日与父皇、大哥及诸位相聚,实乃人生一大幸事。过去我们兄弟之间,因种种缘由,聚少离多。如今借着这奇妙机缘,倒让我们更加珍惜这份亲情。” 说着,他仰头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