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将这些名字一一记下,说道:“好,朕会考虑爱卿的建议。还有一事,如今我们知晓了未来之事,对于北方瓦剌部落的崛起,朕该如何应对?”
杨荣神色凝重地说:“陛下,瓦剌部落野心勃勃,其骑兵战斗力不容小觑。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北方边境的防御工事,训练精锐部队;另一方面,可利用各部落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使其内部难以形成合力。”
朱瞻基认真倾听着,说道:“嗯,爱卿分析得透彻。此事就交由兵部去谋划实施,务必做到万无一失。”
杨荣领命后告退离去。朱瞻基坐在桌前,望着墙上悬挂的大明疆域图,心中默默下定决心,一定要凭借自己的努力,改写大明的命运,让这个王朝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日子在平静中缓缓流淌,自从朱瞻基做出一系列重大决定后,宫廷内外呈现出一种别样的和谐景象。朱瞻基与胡皇后之间的感情愈发深厚,宛如一对寻常夫妻般相互扶持。
每日朝政结束后,朱瞻基总会抽空前往坤宁宫,与胡皇后一同品茶聊天,分享朝堂趣事,或是探讨治国理政的方略。胡皇后聪慧端庄,总能给出独到的见解,为朱瞻基排忧解难。朱瞻基对她的欣赏与日俱增,愈发觉得当初的决定无比正确。
“皇后,今日朝堂之上讨论了水利工程的修缮,几位大臣各执一词,倒是让朕有些难以抉择。” 朱瞻基轻轻抿了口茶,微微皱眉说道。
胡皇后微笑着,眼神温柔而坚定:“陛下,依臣妾之见,水利关乎百姓生计,切不可草率决定。不妨派遣几位得力大臣实地勘察,了解各地实际情况,再综合考量,想必就能得出最佳方案。”
朱瞻基闻言,眼前一亮,拍手称赞道:“皇后所言极是,朕竟一时没有想到。有皇后在朕身边,真是朕的福气。”
两人相视一笑,气氛温馨融洽。在这样的交流中,他们的感情愈发深厚,彼此之间的信任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胡皇后与朱祁钰的身份,得到了所有大臣的一致支持。朱祁钰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对治国理政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朱瞻基和胡皇后的悉心教导下,他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品德。大臣们看到朱祁钰的优秀,纷纷认为他是大明未来的希望,对他的太子之位心悦诚服。
“太子殿下年纪虽小,但见识不凡,将来必定是一位贤明的君主。” 朝堂之上,杨士奇满脸欣慰地说道。
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杨大人所言极是,太子殿下有陛下和皇后的教导,又如此勤奋努力,实乃我大明之幸。”
胡皇后与吴贤妃相处得也十分融洽。吴贤妃性格温婉,深知自己的儿子能有今日的地位,离不开胡皇后的支持。因此,她对胡皇后心怀感激,时常前往坤宁宫请安,与胡皇后促膝长谈。
“皇后娘娘,若不是您的大度和照顾,朱祁钰哪能有如今的安稳生活。臣妾实在是感激不尽。” 吴贤妃拉着胡皇后的手,真诚地说道。
胡皇后微笑着回应:“贤妃妹妹不必如此客气,朱祁钰也是我的孩子,我自然会尽心尽力照顾他。咱们都是一家人,理应相互扶持。”
朱祁钰对于嫡母和生母都极为尊重孝顺。每日清晨,他都会先前往坤宁宫向胡皇后请安,聆听她的教诲;随后再去吴贤妃宫中,陪伴母亲用早膳。他的懂事和孝顺,让胡皇后和吴贤妃都倍感欣慰。
“钰儿真是长大了,如此孝顺,让本宫甚是欣慰。” 胡皇后看着朱祁钰,眼中满是慈爱。
朱祁钰恭敬地说道:“母后对儿臣的养育之恩,儿臣铭记于心。儿臣定当努力学习,不辜负母后的期望。”
相比之下,孙贵妃这边则显得有些冷清。她一心抚养亲儿子朱祁镇,虽然心中对朱祁钰被立为太子一事充满不甘,但也明白大势已去,只能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朱祁镇身上。
“镇儿,你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一个有出息的人。” 孙贵妃看着朱祁镇,语重心长地说道。
朱祁镇乖巧地点点头:“母妃放心,儿臣一定会努力的。”
然而,表面的平静之下,暗流仍在悄然涌动。孙贵妃身边有个心腹太监,名叫王福。此人平日里善于察言观色,见孙贵妃整日郁郁寡欢,便心生一计。
“娘娘,如今太子之位已定,咱们不能就这样坐以待毙。不如想办法拉拢一些大臣,为小皇子将来的前程做些打算。” 王福在孙贵妃耳边轻声说道。
孙贵妃心中一动,但又有些犹豫:“此事若是被陛下和皇后知晓,恐怕会惹来大祸。”
王福连忙说道:“娘娘放心,奴才会小心行事。咱们只是暗中结交一些对现状不满的大臣,并不会做出什么过激的举动。”
孙贵妃思索再三,最终还是点了点头:“好吧,你且去试试,但一定要万分小心。”
于是,王福开始在朝堂内外活动,暗中拉拢一些心怀不满的大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