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放下茶杯,神色变得庄重:“瞻基,你记住,为君者,要心怀天下,关爱百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繁荣富强。”
朱瞻基认真地回应:“孙儿铭记于心。”
此时,一阵夜风吹过,带来丝丝凉意。朱高炽看了看天色,说道:“时间不早了,今日我们商议了诸多要事,大家也都辛苦了。都早些回去休息吧,养精蓄锐,明日好为朝廷效力。”
众人纷纷起身告退。朱瞻基陪着朱棣、朱高炽、徐妙云等人往寝宫走去,一路上他们又轻声交谈着一些关于朝堂和后宫的细节事宜。
待将长辈们安顿好后,朱瞻基回到自己的寝宫。他坐在书桌前,看着桌上摆放的那本史书,回想起今日发生的种种,心中感慨万千。
“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我定要改变命运,让大明走向更辉煌的明天。” 朱瞻基握紧了拳头,目光坚定地望向窗外的夜空,仿佛看到了大明未来繁荣昌盛的景象。
此时此刻,在那金碧辉煌的皇宫深处,另一座宏伟壮丽的宫殿之中,朱祁镇满脸泪痕,小嘴撅得老高,正一边抽噎着,一边用小手不停地抹着眼泪,向着孙氏撒泼耍赖般哭闹不休。
“呜呜呜......母妃,今天皇爷爷和皇奶奶他们一点儿也不疼我!他们只知道喜欢那个朱祁钰,根本就不理会我!呜呜呜......”朱祁镇哭得伤心欲绝,仿佛受了天大的委屈一般。
孙氏见状,心中不由得一阵疼痛,赶忙快步上前,将朱祁镇紧紧地搂在了自己温暖的怀抱之中。她轻轻地抚摸着朱祁镇的后背,柔声细语地安慰道:“我的乖孩子啊,别哭啦,快别哭啦。你现在年纪还小呢,等你长大了,自然有很多的机会可以让皇爷爷和皇奶奶看到你的优秀之处呀。到时候,他们肯定会对你疼爱有加的。”
然而,尽管嘴上说着这些宽慰的话语,但孙氏的眼神之中还是难以掩饰地掠过了一丝深深的忧虑之色。她总觉得今天所发生的这一切似乎有些不太对劲,有种异样的感觉萦绕心头。可是究竟哪里不对劲,她却又一时之间说不清楚,想不明白。无奈之下,她只能在心底默默地祈祷着,希望所有的事情都能够顺顺利利的,千万不要朝着糟糕的方向去发展才好啊......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太监小心翼翼的声音:“娘娘,陛下差人送来口信。”
孙氏微微一怔,放下怀中的朱祁镇,整了整衣衫,说道:“让来人进来。”
一个小太监快步走进殿内,跪地行礼后呈上一封书信。孙氏接过书信,展开一看,脸色瞬间变得十分难看。信中朱瞻基言辞恳切地告知孙氏,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为了后宫安稳,他决定立朱祁钰为皇太子,并过继给胡皇后,希望孙氏能够以大局为重,不要再生事端。
朱祁镇见孙氏脸色不对,好奇地问道:“母妃,怎么了?是谁的信?”
孙氏强挤出一丝笑容,说道:“没什么,是父皇关心我们。” 说罢,她将信收了起来,心中却如同翻江倒海一般。她怎么也没想到,事情会突然发生如此大的转变。原本以为凭借着朱瞻基对自己的宠爱,朱祁镇将来必定能登上皇位,可如今一切都成了泡影。
“母妃,我以后是不是当不了皇帝了?” 朱祁镇仿佛察觉到了什么,眼眶泛红地问道。
孙氏紧紧抱住朱祁镇,说道:“傻孩子,别乱说。这天下之事,谁又能说得准呢。只要你好好的,母妃就放心了。” 嘴上虽这么说,但孙氏心中却充满了不甘。
另一边,胡皇后得知朱瞻基要立朱祁钰为皇太子并过继给自己的决定后,心中五味杂陈。她坐在宫殿内,身边的宫女小心翼翼地伺候着。
“娘娘,这可是天大的喜事啊,以后您就有皇太子傍身了。” 一个宫女笑着说道。
胡皇后轻轻叹了口气:“这喜从何来?太子殿下此举,想必也是为了大局着想。只是,这后宫之中,真的能因此而安宁吗?” 胡皇后心中明白,这看似美好的局面背后,或许隐藏着更多的纷争。
而此时,朱瞻基还在思考着未来朝堂的布局。他深知,虽然确定了太子人选,但要想真正改变未来,还有许多难题需要解决。
“来人,传杨荣进宫。” 朱瞻基吩咐道。
不多时,杨荣匆匆赶到寝宫。朱瞻基开门见山地说道:“杨爱卿,如今太子已定,朕欲对朝堂官员进行一番调整,你有何看法?”
杨荣思索片刻后说道:“陛下,如今朝堂局势复杂,官员调整切不可操之过急。当务之急,是要稳定人心,对于那些忠诚能干的大臣,应当继续重用,同时也要警惕一些心怀不轨之人趁机生事。”
朱瞻基点点头:“爱卿所言甚是。朕打算将一些重要职位交给年轻有为的官员,让朝堂注入新鲜血液,你可有合适人选?”
杨荣说道:“陛下,像李贤、王翱等人,皆是有才能、有见识的官员,陛下不妨多加留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