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常洛看着大臣们,目光中满是期待:“朕相信,只要我们君臣一心,定能让大明重现往日的辉煌。从今日起,大家齐心协力,为我大明的未来努力!”
随着新政逐步推行,大明的朝堂上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百姓们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朱常洛时刻铭记祖宗的教诲,一步一步坚定地走在中兴大明的道路上……
后宫谏言 贤后辅政
退朝之后,朱常洛来到坤宁宫,与皇后商议新政事宜。皇后温婉贤淑,向来对朱常洛的治国理政十分关注。
朱常洛坐在皇后身边,微微叹气:“皇后,今日朝堂之上推行新政,虽大多臣子表示支持,但仍有部分老臣心存疑虑,朕心中难免担忧。”
皇后微笑着安慰道:“陛下切莫忧虑,万事开头难,只要新政于民有利,假以时日,必能见到成效。陛下既已得祖宗指引,有如此决心,臣妾相信陛下定能成功。”
朱常洛点头:“皇后所言极是。朕今日在朝堂宣布了诸多新政举措,其中推广高产作物一事,关乎百姓温饱,责任重大。”
皇后思索片刻后说:“陛下,此事可让后宫协助。臣妾可带领后宫嫔妃,在宫中开辟田地,亲自种植示范,让百姓知晓这些作物的种植方法和好处,如此推广起来或许更为顺利。”
朱常洛面露惊喜之色:“皇后此计甚妙!有后宫表率,百姓们定会更加信服。”
君臣齐心 细化新政
次日,朱常洛再次召集内阁大臣,深入商讨新政的具体实施细节。
礼部尚书奏道:“陛下,推广高产作物一事,需派遣专员到各地指导百姓种植。臣建议从各地选拔一些熟悉农事的官员,进行集中培训,再派往各地。”
朱常洛点头称是:“此建议可行。户部要拨出专项银两,用于购买种子、农具等,确保百姓有足够的物资进行种植。”
工部尚书上前:“陛下,为了方便运输粮食和物资,臣认为当务之急是修缮各地的道路和水利设施。”
朱常洛果断下令:“即刻着手安排,优先修缮那些关乎民生的重要道路和水利工程。所需人力、物力,各部门要全力配合。”
民间巡视 洞察实况
过了些日子,朱常洛决定微服出宫,亲自了解民间对新政的反应。他带着几个亲信侍从,走在京城的大街小巷。
只见街边有百姓在谈论新政,一位老者感慨道:“听说陛下要推行新政策了,要给咱百姓分地,还推广什么高产的作物,要是真能这样,咱老百姓可就有盼头了。”
旁边一位年轻人附和:“是啊,希望朝廷这次能说到做到,让咱日子好过点。”
朱常洛听后,心中欣慰。但走着走着,他们又听到另一位百姓抱怨:“说是要丈量土地,可这公差来来回回折腾,也没个准头,不会又是糊弄人的吧?”
朱常洛眉头一皱,深知新政推行过程中可能出现了一些问题。回宫后,他立刻召见负责土地丈量的官员,严厉斥责:“你们是如何办事的?丈量土地本是为了百姓公平,如今却让百姓怨声载道!若再如此懈怠,朕绝不轻饶!”
官员吓得跪地求饶:“陛下息怒,臣等定当整改,确保丈量工作公正、高效。”
国际交流 开阔视野
不久后,负责与西洋交流火器技术的大臣前来汇报:“陛下,臣已与西洋传教士进行了多次交流,他们带来了一些先进的火器图纸和制造方法。”
朱常洛大喜:“甚好!立即安排工匠进行研究仿制,务必尽快将这些先进技术应用到我军之中。”
大臣又道:“陛下,这些西洋人还带来了一些关于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书籍,内容新奇独特,或许对我大明也有所帮助。”
朱常洛思索片刻:“既然如此,挑选一些有学识的学子,与这些西洋人学习交流,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在朱常洛的努力下,大明在新政的推动下逐渐有了起色,朝堂上下一心,百姓生活也慢慢得到改善,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朱棣、徐妙云以及朱载坖那次穿越带来的改变,大明的命运在这一系列的变革中悄然扭转……
新政遇阻 内部纷争
随着新政的深入推进,一些隐藏的矛盾逐渐浮出水面。朝堂上,以几位老牌勋贵为首的势力开始暗中抵制新政。他们联合起来,在各种事务上故意拖延、推诿,给新政的实施制造了诸多障碍。
一日早朝,朱常洛刚提及土地丈量新政的推进情况,一位勋贵便站出来,言辞激烈地说:“陛下,这土地丈量之事,实在扰民!各地公差频繁下乡,搞得百姓人心惶惶,怨声四起。依臣看,此事应暂且搁置。”
朱常洛心中不悦,严肃回应道:“土地丈量是为了确保赋税公平,让百姓免受土地兼并之苦,怎能搁置?至于百姓怨言,朕已责令相关官员整改,定能给百姓一个满意的答复。”
然而,这位勋贵并不罢休:“陛下,祖宗以来,我大明土地制度沿用已久,如今贸然更改,恐怕会动摇国本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