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建兴六年秋九月,魏都督曹休在石亭被东吴陆逊打得大败,他的车仗马匹、军资器械全都损失殆尽。曹休惶恐到了极点,又气又忧,结果生了病。回到洛阳后,背上的毒疮发作,最终死去。魏主曹睿下令厚葬他。
司马懿率领军队返回,众将迎接他并问道:“曹都督兵败,这和元帅您也有关系,为什么这么着急回来呢?”司马懿回答:“我料想诸葛亮知道我军兵败,一定会乘虚来夺取长安。倘若陇西形势危急,又有谁去救援呢?所以我才回来。”众将都觉得他是害怕胆怯,便笑着退下了。
东吴派使者前往蜀国送信,请求蜀国出兵一同攻打魏国,信中还提到大破曹休的事情:一方面是炫耀自己的威风,另一方面是想加强两国的友好关系。后主刘禅看了信后十分高兴,派人带着这封信前往汉中,向孔明报告。当时,孔明的军队兵强马壮,粮草充足,作战所需的一切物资都准备完备,正打算出兵北伐。听到这个消息后,孔明马上设宴,召集众将,商议出兵事宜。突然,一阵大风从东北角刮起,把庭前的松树都吹断了。众人都十分惊讶。孔明算了一卦,说:“这风预示着我方将损失一员大将!”众将不太相信。大家正在饮酒,忽然有士兵报告,镇南将军赵云的长子赵统、次子赵广前来拜见丞相。孔明大吃一惊,手中的酒杯都掉落在地,说道:“子龙恐怕不行了!”赵统、赵广进来拜见,哭着说:“我们的父亲昨夜三更病重去世了。”孔明跺脚痛哭道:“子龙去世,国家失去了一根栋梁,我失去了一条臂膀啊!”众将也都忍不住落泪。孔明让赵统、赵广前往成都面见后主报丧。后主刘禅听说赵云去世,放声大哭道:“我当年年幼,若不是子龙,早就死在乱军之中了!”随即下诏追赠赵云为大将军,谥号顺平侯,下令将他安葬在成都锦屏山的东面,还建立了庙堂,一年四季都进行祭祀。后人写诗称赞道:
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书忠烈,应流百世芳。
后主刘禅思念赵云往日的功劳,葬礼办得十分隆重,封赵统为虎贲中郎,赵广为牙门将,让他们守护赵云的坟墓。二人辞谢后离去。这时,近臣上奏说:“诸葛丞相已经把军队部署好了,马上就要出兵讨伐魏国。”后主询问朝中大臣的意见,多数大臣都说不可轻易行动,后主心中犹豫不决。忽然有人报告,丞相派杨仪送来了出师表。后主宣杨仪进宫,杨仪呈上了表章。后主在御案上拆开表章阅读,表章内容如下: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魏势不两立,帝王大业不能偏安于一隅,所以把讨伐曹魏的重任托付给我。以先帝的英明,估量我的才能,他当然知道我去讨伐贼寇,是能力不足而敌人强大。然而不讨伐贼寇,帝王大业也会灭亡。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去讨伐他们。所以先帝毫不迟疑地把任务托付给我。我接受命令的那天起,睡觉不能安于枕席,吃饭也没有滋味,想到要北伐,觉得应该先平定南方。所以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荒芜之地,两天只能吃上一天的饭。我并非不爱惜自己,只是想到帝王大业不能偏安在蜀地。所以冒着危险艰难,来奉行先帝的遗愿,可议论的人却认为这不是好办法。如今贼寇在西边刚遭受挫折,又在东边疲于应对,兵法说要“趁敌人疲惫的时候进攻”,现在正是进军的好时机。我谨将事情陈述如下:
高帝刘邦英明可比日月,谋臣智谋深远,然而他也是历经艰险,受过创伤,才转危为安。如今陛下比不上高帝,谋臣也不如张良、陈平,却想靠长远的计策取胜,安安稳稳地平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一点。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谈论安定天下的计策时,动不动就引用圣人的话,他们心中充满疑虑,困难重重。今年不打仗,明年不征讨,让孙权逐渐强大,最终吞并了江东,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二点。曹操的智谋计策远超常人,他用兵就像孙武、吴起一样,然而他也曾被困在南阳,在乌巢面临险境,在祁连遭遇危难,在黎阳受到逼迫,在北山差点战败,在潼关几乎丧命,这样之后才暂且稳定了局势。何况我才能不足,却想不冒风险就平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三点。曹操五次攻打昌霸没有成功,四次越过巢湖也未能取胜,任用李服,李服却图谋杀害他,委任夏侯渊,夏侯渊却战败身亡。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有才能,他尚且有这些失败,何况我才能平庸,怎么能保证一定取胜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四点。自从我到汉中,这中间才一年时间,然而就损失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以及曲长屯将七十多人,他们冲锋陷阵,勇往直前,还有賨、叟、青羌的散骑武骑一千多人,这些都是数十年间,从四方纠集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个州能拥有的。如果再过几年,这些力量就会损失三分之二,到那时用什么去对付敌人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五点。如今百姓穷困,士兵疲惫,但战争却不能停止。战争不能停止,那么防守和进攻所耗费的人力物力是一样的。如果不趁现在谋取,却想用一个州的力量和贼寇长久对峙,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六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