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曰:
千古幽扃一旦开,天罡地煞出泉台。
自来无事多生事,本为禳灾却惹灾。
社稷从今云扰扰,兵戈到处闹垓垓。
高俅奸佞虽堪恨,洪信从今酿祸胎。
话说那时,住持真人对洪太尉说道:“太尉有所不知,这座殿宇之中,当初祖老天师洞玄真人传下法符,并郑重叮嘱:‘此殿内镇锁着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总共一百零八个魔君。殿上立有石碑,刻着龙章凤篆般的天符,将他们牢牢镇在此处。倘若放他们出世,必定会给人间百姓带来灾祸。’如今太尉您放走了他们,这可如何是好!日后必定会成为大患。” 洪太尉听后,吓得冷汗直冒,身体颤抖个不停,赶忙匆匆收拾行李,带着随从,下山返回京城。真人与道众送别洪太尉后,便回到宫内着手修整被破坏的殿宇,重新竖立石碑,这些后续之事暂且按下不表。
再说洪太尉在返回途中,反复叮嘱随从,千万别把放走妖魔这件事对外人说起,生怕被天子知晓后遭受责罚。一路上众人默默赶路,日夜兼程,终于星夜赶回了京师。进入汴梁城后,洪太尉听闻人们纷纷谈论:天师在东京禁院连续做了七天七夜的法事,普施符箓,成功消除了疫病,肆虐的瘟疫已然消散,军民生活重新恢复了安宁。天师做完法事后,便辞别朝廷,乘鹤驾云,返回龙虎山去了。
第二天早朝时,洪太尉上朝拜见天子,上奏说:“天师乘鹤驾云,先行抵达京师。臣等从驿站一路赶来,才刚刚到达此处。” 仁宗皇帝批准了他的奏报,对洪信予以赏赐,并让他官复原职,这些事情也就不再详细赘述。
后来,仁宗皇帝在位共四十二年,之后驾崩。由于仁宗没有太子,皇位便传给了濮安懿王允让的儿子,也就是太祖皇帝的孙子,这位新皇帝的帝号为英宗。英宗在位四年后,又将皇位传给了太子神宗。神宗在位十八年后,传位给太子哲宗,哲宗登基。在那段时间里,天下一片太平,四方皆无战事。
且说在东京开封府汴梁宣武军,有一个游手好闲、家境败落的子弟,姓高,排行第二。他从小不务正业,难以继承家业,唯独喜好舞枪弄棒,尤其擅长踢气球。京城的人都习惯顺口叫他高球,而不叫他高二。后来他发达了,就把 “球” 字的毛字旁去掉,添上立人旁,改名为高俅。这人吹拉弹唱、舞枪弄棒、相扑玩耍等技艺都略知一二,对于诗书词赋也能略通一二。然而,若要论及仁义礼智,以及忠信善良的品德,他却是一窍不通,整日只在东京城内外靠着帮人凑趣、混日子为生。曾经,他帮助生铁王员外的儿子肆意挥霍钱财,整日流连于各种娱乐场所,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结果被王员外的父亲告到开封府。府尹判处高俅四十脊杖,并将他发配出界,还严禁东京城的百姓收留他住宿和供他饮食。高俅走投无路,只好前往淮西临淮州,投奔开赌坊的闲汉柳大郎,也就是柳世权。柳世权平日里专门喜欢结交和收留四方的闲散人员,高俅便在他家一住就是三年。
后来,哲宗皇帝前往南郊举行祭祀大典,上天感应,使得天下风调雨顺。哲宗皇帝为此放宽恩泽,大赦天下。高俅在临淮州也因此获得了赦免,他思念家乡,便想要回到东京。柳世权与东京城里金梁桥下开生药铺的董将士是亲戚,于是写了一封信,并准备了一些盘缠,打发高俅回到东京,投奔董将士,希望能在他那里谋得生计。
高俅辞别柳大郎后,背上包裹,离开临淮州,一路辗转回到东京,径直来到金梁桥下董生药家,呈上了柳世权的书信。董将士见到高俅,又看了柳世权的来信,心中暗自琢磨:“这个高俅,我家怎么能留得住他呢!要是他是个老实本分、诚实守信的人,我倒是可以让他在家中出入,也能让孩子们跟他学些好的东西。可他偏偏是个游手好闲、没有信誉的破落户,而且当初还有犯罪前科,被开封府发配过。倘若把他留在家里,恐怕会带坏我的孩子们;可要是不收留他,又实在抹不开柳大郎的面子。” 无奈之下,董将士当时只好强装出一副欢天喜地的样子,将高俅留在家中住宿,每天好酒好菜招待着。
过了十几天,董将士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拿出一套衣服,写了一封书信,然后对高俅说道:“我家势单力薄,恐怕会耽误了您的前程。我打算把您推荐给小苏学士,日后您或许能有个好的发展。您看怎么样?” 高俅听后,心中大喜,连忙向董将士道谢。董将士随即派了一个人,拿着书信,带着高俅前往学士府。门吏通报之后,小苏学士出来接见了高俅,看完董将士的来信,得知高俅原本是个游手好闲的人,心里便想:“我这里也实在安置不下他。不如做个人情,把他推荐到驸马王晋卿府中,做个亲随。大家都称驸马为‘小王都太尉’,他正好喜欢这类人。” 于是,小苏学士回复了董将士的书信,并留高俅在府中住了一夜。第二天,小苏学士写了一封推荐信,派了一个仆人,将高俅送到了小王都太尉那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