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诗写道:
只因贪恋烟花之地,从而引发了这场祸端,阎婆一纸诉状,将此事告到官府。
若不是侠义之士心怀仁爱,宋江定会被关进监狱。
四海之内的英雄豪杰,都感慨其侠义,一腔忠义感动众人。
宋江永远难忘朱仝的恩德,朱仝的千古美名,直逼北斗,光芒闪耀。
话说当时,一众当差的押着唐牛儿,将他解到县里。知县听闻发生了杀人案,赶忙升堂审理。当差的把唐牛儿簇拥到公堂前。知县一看,只见一个婆子跪在左边,一个汉子跪在右边。知县问道:“这是怎么一回事,什么杀人的案子?” 婆子哭诉道:“我姓阎,有个女儿叫阎婆惜,被典给宋押司做外室。昨天晚上,我女儿和宋江一起喝酒,这个唐牛儿却跑来闹事,把他骂出门去,邻里都知道这事。今天早上,宋江出去转了一圈回来,就把我女儿给杀了。我把他扭送到县衙前,这个唐二又把宋江放走了。恳请相公为我做主。” 知县对唐牛儿喝道:“你这厮怎么敢放走凶手?” 唐牛儿连忙辩解:“小人不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只是因为昨晚我去找宋江讨碗酒喝,被这阎婆赶了出来。今天早上我出来卖糟姜,看见阎婆在县衙前揪住宋押司。我见了,就上前去劝解,结果他就跑了。我真不知道他杀了她女儿这件事。” 知县呵斥道:“胡说!宋江是个诚实君子,怎么会贸然杀人!这命案肯定和你脱不了干系。左右,人在哪里?” 随即召唤当厅的公吏。这时,押司张文远走上堂来,一听阎婆状告宋江杀了她女儿,心里想着 “这阎婆惜正是我的相好”。于是,张文远立刻取了众人的口供,还替阎婆写了状子,整理成一宗案件。接着,知县叫来当地的仵作、地厢、里正、邻居等相关人等,一同前往阎婆家。到了之后,打开门,把尸体抬出来进行检验。尸体旁边放着一把行凶的刀子。经过反复仔细查验,确定是生前被刀勒住脖子致死。众人查验完毕,把尸体用棺木装好,寄放在寺院里,然后将相关人员都带到县里。
知县和宋江交情最好,有心想要帮他脱罪,便反复审问唐牛儿。唐牛儿坚持说:“小人真的不知道前后的事情。” 知县说:“你这小子,怎么前一天晚上跑到他家闹事?肯定是你杀的人。” 唐牛儿辩解说:“小人只是碰巧去那里,讨碗酒喝。” 知县喝道:“胡说!把这厮给我捆起来,打!” 左右两旁如狼似虎的公人,立刻把唐牛儿用绳索捆绑起来,打了三五十板子,唐牛儿前后说的都是一样的话。知县心里明白他不知情,一心想救宋江,就只拿他来审问。暂且叫人取来一面枷锁,把唐牛儿锁了,关进牢里。
这时,张文远上堂禀报道:“虽然目前是这样,但那把刀子是宋江的压衣刀,我们可以去把宋江抓来对质,这样就能查明真相了。” 知县被张文远三番五次地催促,实在无法再遮掩,只好派人去宋江的住处捉拿他。可宋江早已逃走,差役们只带回了几个邻居问话:“凶手宋江在逃,不知去向。” 张文远又禀报道:“犯人宋江逃走了,他的父亲宋太公和兄弟宋清,现在在宋家村居住。可以把他们抓到官府,责令他们限期捉拿宋江,让宋江到官府接受审讯。” 知县本来不想发公文抓人,只想把这件事含糊地算在唐牛儿头上,日后再慢慢想办法放了他。怎奈张文远负责这个案子,教唆阎婆到公堂上哭闹,不停地告状。知县知道阻拦不住,只好签发公文,派三两个当差的,前往宋家庄捉拿宋太公和宋清。
当差的领了公文,来到宋家村宋太公的庄上。太公出来迎接,把他们请到草厅上坐下。当差的拿出公文,递给太公看。宋太公道:“各位公差请坐,听老汉我解释。老汉祖祖辈辈务农,守着这片田园过日子。我那不孝的儿子宋江,从小就叛逆,不肯本本分分地做农事,非要去当吏员,怎么劝都不听。所以几年前,我就到本县官府告了他忤逆之罪,把他从我的户籍里除名了,他已经不算我家的人了。他自己在县里居住,我和儿子宋清就在这荒村,守着几亩薄田过日子。他和我没有任何往来,也没有什么关系。我也怕他惹出什么事,连累到我,所以在前任官府那里告了他,拿了执凭文帖,留在这里作为凭证。我这就拿给各位看看。” 这些当差的都和宋江交情不错,心里明白这是预先安排好的脱身之计,谁也不愿意去做这得罪人的事。众人回应道:“太公既然有执凭,那就拿出来给我们看看,我们抄录下来,回县里交差。” 太公随即宰杀了一些鸡鹅,摆酒款待众人,还拿出十几两银子送给他们,又取出执凭公文,让他们抄录下来。众当差的告别了宋太公,回到县里,向知县回禀道:“宋太公三年前就把宋江从户籍里除名了,还拿了执凭文帖。这里有抄录的副本,没办法捉拿他的家人。” 知县本就想帮宋江脱身,便说:“既然有执凭公文,他又没有其他亲族,那就出一千贯赏钱,发文到各处,悬赏捉拿宋江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