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诗这样说道:
奉辞伐罪号天兵,主将须将正道行。
自谓魔君能破敌,岂知正法更专精。
行仁柴进还存命,无德高廉早丧生。
试把兴亡重检点,西风搔首不胜情。
话说当时罗真人对公孙胜说:“弟子,你以往学的法术,和高廉的差不多。如今我传授给你五雷天罡正法,你依照此法行事,便能解救宋江,保国安民,替天行道。千万不要被私欲束缚,耽误了大事,要保持从前学道的专注之心。你的老母亲,我会派人早晚照看,你不必挂念。你本是上界天闲星下凡,所以才让你去协助宋公明。我有八个字,你要记住,千万别在关键时刻出错。” 罗真人说出那八个字:“逢幽而止,遇汴而还。” 公孙胜拜谢接受了诀法,便和戴宗、李逵三人向罗真人辞行,告别了一众道伴,下山而去。回到家中,公孙胜收拾好道衣、两口宝剑,以及铁冠、如意等物品,向老母亲拜别后,便踏上了路程。
走了三四十里路,戴宗说:“我先去给哥哥报信,先生和李逵从大路上来,到时候我再来迎接。” 公孙胜说:“这样正好。贤弟你先去通报,我也会加快赶路。” 戴宗又叮嘱李逵:“一路上你要小心伺候先生,要是出了什么差错,有你苦头吃!” 李逵回答:“他和罗真人一样有法术,我怎么敢怠慢他!” 戴宗拴好甲马,施展神行法,提前出发了。
公孙胜和李逵二人离开了二仙山九宫县,沿着大路前行,到了晚上就找客栈休息。李逵因为惧怕罗真人的法术,对公孙胜十分小心地伺候,丝毫不敢任性。两人走了三天,来到一个地方,名叫武冈镇,只见街市上热闹非凡,人来人往。公孙胜说:“这两天赶路走得累了,买碗素酒素面吃了再走。” 李逵说:“好啊。” 他们看到驿道旁边有一家小酒店,便走了进去,在店里坐下。公孙胜坐在上首,李逵解开腰包,坐在下首。他们叫来伙计,一边要酒,一边让准备些素菜给二人吃。公孙胜问:“你们这里有什么素点心卖吗?” 伙计说:“我们店里只卖酒肉,没有素点心。集市口有人家卖枣糕。” 李逵说:“我去买些来。” 他从包裹里拿出铜钱,径直朝市镇走去,买了一包枣糕。
正要回来的时候,只听见路旁有人大声叫好:“好大力气!” 李逵一看,一群人围着一个大汉,那大汉正在使一把铁瓜锤,众人都在为他喝彩。李逵打量那大汉,身材七尺有余,脸上有麻子,鼻子上有一道疤痕。再看那铁锤,大约有三十来斤重。大汉越使越起劲,一瓜锤重重地砸在压街石上,把石头砸得粉碎,众人齐声叫好。李逵忍不住了,把枣糕揣在怀里,上前去拿那铁锤。大汉喝道:“你是什么人,敢来拿我的锤!” 李逵说:“你使的这算什么,值得众人喝彩?看着真碍眼!看老爷我给众人露一手。” 大汉说:“我把锤借给你,你要是使不动,可别怪我揍你一顿!” 李逵接过瓜锤,就像玩弹丸一样,轻松地舞动了一番,然后轻轻放下,面不改色,心不跳,气也不喘。大汉见了,立刻倒身便拜,说:“请问哥哥大名?” 李逵问:“你家在哪里住?” 大汉说:“就在前面。” 他带着李逵来到一个地方,只见一把锁锁着门。大汉用钥匙打开门,请李逵到里面坐。
李逵看屋里都是铁砧、铁锤、火炉、钳子、凿子等打铁工具,心想:“这人肯定是个铁匠,山寨里正需要这样的人,不如叫他也去入伙。” 李逵又问:“汉子,你叫什么名字,让我知道。” 大汉说:“小人姓汤名隆。我父亲原本是延安府知寨官,因为打铁的手艺,得到老种经略相公的赏识,在他帐前任职。近年来父亲在任上去世,我因为好赌,流落江湖,所以暂时在这里打铁为生。我特别喜欢使枪弄棒,因为我浑身有麻点,大家都叫我金钱豹子。敢问哥哥您贵姓大名?” 李逵说:“我就是梁山泊好汉黑旋风李逵。” 汤隆听了,再次下拜说:“早就听闻哥哥威名,没想到今天能偶然相遇。” 李逵说:“你在这里什么时候才能出人头地!不如跟我上梁山泊入伙,也能做个头领。” 汤隆说:“要是哥哥不嫌弃,愿意带着兄弟,我愿意追随左右。” 于是他拜李逵为兄。有四句诗专门说汤隆的好处:
铜筋铁骨身躯健,炉冶钳锤每用功。
原是延安知寨后,金钱豹子是汤隆。
当时李逵便认了汤隆做弟弟。汤隆说:“我又没有家人随从,和哥哥去市镇喝几杯淡酒,以此表示结拜之意。今晚在这里歇一夜,明天一早再走。” 李逵说:“我有个师父在前面酒店里等我,我买了枣糕吃了就得走。不能耽搁,现在就得出发。” 汤隆问:“怎么这么着急?” 李逵说:“你不知道,宋公明哥哥现在正在高唐州边界厮杀,就等我这师父去救援。” 汤隆问:“这个师父是谁?” 李逵说:“你先别问,赶紧收拾东西走。” 汤隆急忙收拾好包裹、盘缠和银两,戴上毡笠儿,挎上腰刀,拿起朴刀,舍弃了家中的破房旧屋和那些笨重的打铁工具,跟着李逵,来到酒店见公孙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