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斌天使解衣装,共仰才名世少双。
自逞英雄冲大阵,辽兵不日便归降。
且说宋江在中军帐中烦闷不已,听说赵枢密派人前来,得知东京派教头、郑州团练使王文斌押送五十万领衣袄前来,还将在军前催促大家努力作战。宋江派人将王文斌接到寨中,下马后请入帐内,摆酒为他接风。
几杯酒下肚,宋江询问缘由,说道:“我自蒙朝廷派遣来到边境,仰仗天子洪福齐天,已经拿下四个大郡。如今到了幽州,没想到被大辽兀颜统军设下这混天象阵,屯兵二十万,军容整整齐齐,按照周天星象排列,还请大辽国主御驾亲征。我军连败数阵,只能坚守不出,实在无计可施,只能屯驻在此,不敢轻举妄动。如今有幸将军到来,还望不吝赐教。”
王文斌说:“就这混天阵,有什么稀奇的!我虽不才,愿同将军一起到军前看看,自有主见。” 宋江听后大喜,先让裴宣将衣袄发放给军将们。众人穿上衣袄后,面向南方谢恩,高呼万岁。当天,中军摆下酒宴,热情款待王文斌,同时犒劳三军。
第二天,五路大军全都行动起来。王文斌取出自己带来的头盔和衣甲,全副武装后跨上战马,一同来到阵前。对阵的辽兵看到宋兵出战,连忙报告到中军。一时间,金鼓齐鸣,喊杀声震天,六队辽军的战马呼啸着冲出阵来,宋江连忙分兵迎击,将辽军杀退。
王文斌登上将台,亲自观察了一番辽军阵势,然后走下云梯说道:“这个阵势不过如此,没什么惊人的地方。” 实际上,王文斌自己并不识得此阵,只是想要借此虚张声势、沽名钓誉,于是便下令前军擂鼓挑战。对阵的番军也敲响战鼓,鸣起金锣。
宋江立马阵前,大声喝道:“有没有胆大包天的,敢出来与我挑战?” 话还没说完,黑旗队里第四座门内突然冲出一员将领。只见那番官披头散发,头上扎着黄罗抹额,戴着金箍,身着乌油铠甲,外披秃袖皂袍,骑着一匹乌骓马,手持三尖刀,直逼阵前。他背后跟着数不清的牙将,率领的军队打着皂旗,上面用银字写着 “大将曲利出清”。曲利出清跃马阵前,向宋军挑战。
王文斌心想:“我若不在这儿显显本事,还能到哪儿去施展呢?” 于是,他挺枪跃马出阵,与番官二话不说,催马交锋。王文斌举枪便刺,番将挥刀来迎。两人战了不到二十回合,番将突然转身就跑,王文斌见状,立刻催马持枪,奋力追赶。原来,番将并非真的战败,而是故意露出破绽,引他来追。番将轮起大刀,看准王文斌靠近,突然回身,反手一刀,将王文斌从肩膀到胸脯砍成两段,王文斌当场死于马下。
宋江见此情景,急忙下令收军,辽兵趁机冲杀过来,宋军又吃了一场败仗,只能慌慌张张地收拾残兵,退回寨中。众多军将看到王文斌就这样被斩杀在阵前,都面面相觑,心中充满了骇然。
宋江回到寨中,写了一份文书,回复赵枢密说:“王文斌自愿出战,不幸战死,现已安排他带来的随从返回京城。” 赵枢密得知此事后,心中十分忧虑烦闷,烦恼不已,只得写了申呈奏本,与省院沟通,打发王文斌带来的人回京去了。有诗为证:
赵括徒能读父书,文斌诡计又何愚。
轻生容易论兵策,无怪须臾丧厥躯。
且说宋江独自在寨中烦闷,绞尽脑汁,却始终想不出破敌之法:“怎样才能打败辽兵呢?” 他茶饭不思,夜不能寐,坐立不安,满心忧虑。
这天夜里正值严冬,天气十分寒冷,宋江关上帐房,点起蜡烛,独自沉吟闷坐。二更时分,他感到神思困倦,便和衣靠在案几上睡着了。恍惚间,他感觉寨中狂风骤起,冷气扑面而来。宋江起身,只见一个青衣女童走上前来,向他行了个稽首礼。宋江问道:“童子从哪里来?” 女童回答说:“小童奉娘娘法旨,前来请将军,烦请将军移步。” 宋江又问:“娘娘现在何处?” 女童指着前方说:“离这儿不远。”
宋江便跟随女童走出帐房。只见天地间一片明亮,金碧辉煌,香风轻轻吹拂,瑞霭飘飘,仿佛是二三月间的宜人天气。他们走了不过两三里路,便看到一片大林子,里面青松郁郁葱葱,翠柏挺拔耸立,紫桂亭亭玉立,石栏若隐若现,两边都是茂密的树林和修长的竹子,垂柳依依,夭桃灼灼,曲折的阑干环绕其间。转过一座石桥,眼前出现一座朱红的棂星门。宋江抬头望去,只见四面都是萧墙粉壁,画栋雕梁,门上钉着金钉,朱红的大门,碧瓦重檐,四边挂着虾须帘,正面窗户呈龟背形状。
女童带着宋江从左廊下进入,来到东向的一个阁子前,推开朱门,让宋江在里面稍坐。宋江举目四望,只见四面云窗寂静无声,台阶上洒满霞光,天花纷纷扬扬飘落,异香缭绕。女童进去后,又出来传旨说:“娘娘有请,星主请随我来。” 宋江还没坐热乎,便立刻起身。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