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城里孙立、黄信、邹渊、邹润四位将领及时赶到,拦住王尚书厮杀。王寅毫无惧色,奋勇抵抗四位战将的围攻。激战正酣时,林冲也赶了过来。林冲可是沙场猛将,这一下,王寅就算有三头六臂,也难以抵挡五员虎将的合力攻击。众人一拥而上,乱枪将王寅戳杀。可怜南国尚书王寅,空有一身本领,今日却壮志难酬。五位将领砍下王寅的首级,飞马献给卢先锋。
卢俊义此时已在歙州城内的行宫安顿下来,安抚好百姓,张贴安民告示后,便将军马驻扎在城里。同时,他派人带着捷报去呈给张招讨,并修书一封,将消息传达给宋先锋,告知己方已进兵至此。
且说宋江等人率领的兵将在睦州屯驻,等待各路军马集齐,一同进攻贼人的巢穴。收到卢俊义的书信,得知歙州已被收复,军马已在城中驻扎,正等待进军,共同夺取贼巢。然而,宋江又听闻折损了史进、石秀、陈达、杨春、李忠、薛永、欧鹏、张青、丁得孙、单廷圭、魏定国、李云、石勇这一十三员将佐,心中悲痛万分,哀伤不已。
军师吴用劝慰道:“生死有命,皆是天数。主将不必过于伤心,伤了自己的身体,还是要以国家大事为重。” 宋江道:“道理虽如此,可怎能不让人伤感。想当初石碣天文上记载的一百零八人,谁能料到如今竟渐渐凋零,痛失这么多手足兄弟。” 吴用见宋江如此烦恼,又劝道:“可回书给卢先锋,约定日期,起兵攻打清溪县。”
暂且不说宋江给卢俊义回书约定进兵之事。且说方腊在清溪帮源洞中大设朝堂,与文武百官商议应对宋江用兵之策。这时,西州战败的残军回来禀报:“歙州已经沦陷,皇叔、尚书、侍郎都已阵亡。如今宋兵分两路杀来,攻打清溪。” 方腊听后大惊失色,立刻召集两班大臣商议对策。
方腊说道:“你们各位爱卿,都受了官爵,共同占据州郡城池,享受荣华富贵。岂料如今宋江的军马如狂风席卷而来,州城纷纷沦陷,如今只剩下清溪大内。现在听说宋兵分两路杀来,我们该如何迎敌?” 左丞相娄敏中出班启奏道:“如今宋兵已经逼近神州内苑,宫廷恐怕也难以保全。无奈我军兵微将寡,陛下若不御驾亲征,恐怕兵将们不肯尽心竭力向前杀敌。” 方腊道:“爱卿所言极是。”
随即,方腊传下圣旨:“命三省六部、御史台官、枢密院、都督府护驾,二营金吾、龙虎,以及大小官僚,都跟随寡人御驾亲征,与宋江决一死战。” 娄丞相又奏道:“派哪位将帅担任前部先锋合适呢?” 方腊道:“任命殿前金吾上将军、内外诸军都招讨皇侄方杰为正先锋,马步亲军都太尉、骠骑上将军杜微为副先锋,率领帮源洞大内护驾御林军一万五千人,战将三十余员,先行进发。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招军出征。”
原来,方杰是方腊的亲侄儿,正是歙州皇叔方垕的长孙。他听闻宋兵卢先锋杀了自己的祖父,正一心想要报仇,所以主动请缨担任前部先锋。方杰平日里勤奋习武,擅长使用一条方天画戟,有万夫不当之勇。而杜微原本是歙州山中的铁匠,擅长打造军器,也是方腊的心腹之人,他能使用六口飞刀,且擅长步战。方腊又另外下了一道圣旨,派御林护驾都教师贺从龙,调拨一万御林军,总督兵马,去抵挡歙州卢俊义的军马。有诗为证:
八郡山川已败倾,便驰黄屋特亲征。
宋江兵势无人敌,国破身亡是此行。
且不说方腊调兵遣将,分两处迎敌。先说宋江大队军马拔营起程,水陆并进,离开睦州,朝着清溪县进发。水军头领李俊等人,率领水军船只,沿着溪滩向上游行驶。
吴用与宋江并马而行,两人一边走一边商议。吴用说道:“此次前去攻打清溪帮源,恐怕贼首方腊察觉到风声,逃窜到深山旷野之中,到时候就难以擒获了。若想生擒方腊,押解到京师,面见天子,必须里应外合,还要有人认得方腊本人,才能将他擒获,同时也得知道方腊的行踪,不能让他逃脱。”
宋江道:“若要如此,必须使用诈降之计,将计就计,才能实现里应外合。之前柴进和燕青去做卧底,至今没有消息。这次派谁去合适呢?得找个擅长诈降的人。” 吴用道:“依我之见,不如让水军头领李俊等人,带着船里的粮米去诈降,这样他们才不会起疑。方腊那厮是山里的粗人,看到这么多粮米船只,怎会不收留呢!” 宋江道:“军师所言极是,见解高明。”
于是,宋江立刻叫来戴宗,传令他沿着水路前往李俊处,告知:“如此这般,让你们众将依计行事。” 李俊等人领了计策,戴宗便返回中军。
李俊让阮小五、阮小七扮作船家,童威、童猛扮作随行水手,驾驶着六十只粮船,船上都插着新换的献粮旗号,从大溪向上游驶去。快要到达清溪县时,只见上游早有南国战船迎面驶来,敌军一齐放箭。李俊在船上大声喊道:“别放箭,听我说话!我们都是前来投诚的,特地将粮米献给大国,接济军士,恳请收留。” 对面船上的头目见李俊等人的船上没有兵器,便停止放箭。派人上船询问详细情况,查看了船内的粮米后,便去禀报娄丞相,说李俊等人前来献粮投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