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孙大圣扶持着唐僧,和八戒、沙僧一起踏上大路,一路向西前行。没过多久,忽然看到前方有一处楼阁层层叠叠,宫殿气势恢宏。唐僧拉住缰绳,说道:“徒弟们,你们看那是什么地方?” 行者抬头望去,只见:
山峦环绕着楼阁,溪流萦绕着亭台。门前的杂树郁郁葱葱,宅外的野花娇艳欲滴。柳树间栖息着白鹭,仿佛是烟雾中洁白无瑕的美玉;桃花里黄莺啼鸣,恰似火焰中闪烁着金色光芒。一对对野鹿悠然自得地漫步在绿色的莎草地上,一双双山禽在高高的红树枝头欢快地鸣叫。这里简直就像刘阮误入的天台仙境,丝毫不逊色于神仙居住的阆苑。
行者向师父报告说:“师父,那个地方既不是王侯的府邸,也不是富豪的家宅,倒像是一座庵观寺院。到了那里才能知道究竟。” 三藏听了,挥动马鞭,催促马匹前行。师徒四人来到门前,仔细观察,只见门上镶嵌着一块石板,上面刻着 “黄花观” 三个大字。三藏下了马。八戒说道:“黄花观是道士修行的地方。我们进去和他见见面也好,虽然我们和他们穿着不同,但都是修行之人。” 沙僧也说:“说得对。一来可以进去看看风景,二来也能让牲口歇歇脚。找个合适的时机,让他们准备些斋饭给师父吃。”
长老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师徒四人一同走进观内。只见二门上有一副春联:“黄芽白雪神仙府,瑶草琪花羽士家。” 行者笑着说:“这是个烧茅炼丹、摆弄炉火、提着罐子的道士。” 三藏轻轻拉了他一下,说道:“小心说话!小心说话!我们和他不相识,也不是亲戚,只是暂时停留一会儿,管他那么多做什么?” 话还没说完,他们就走进了二门,只见正殿的门紧闭着,东廊下坐着一个道士,正在那里炼制丹药。你看他的打扮:
头戴一顶鲜艳耀眼的戗金冠;身穿一领乌黑发亮的乌皂服;脚蹬一双绿意盎然的云头履;腰系一条黄色飘逸的吕公绦。他的脸如同瓜皮般黝黑,眼睛好似明亮的星辰。鼻子高大,有点像西域的回回人,嘴唇翻张,仿佛是北方的达达族。他心怀一片道心,如同隐藏着滚滚惊雷,是个能够伏虎降龙的真正羽士。
三藏看到后,高声喊道:“老神仙,贫僧向您问讯了。” 那道士猛地抬起头,一见到他们,心中一惊,连忙放下手中的丹药,整理好簪子和衣服,走下台阶迎接道:“老师父,有失远迎。请里面坐。” 长老满心欢喜地走上殿去,推开殿门,看到里面供奉着三清圣像,供桌上有香炉和香火,于是立刻拈香插入香炉,礼拜了三圈,才与道士行礼。随后,他们来到客位,和徒弟们一起坐下。道士急忙呼唤仙童上茶。这时,有两个小童立刻走进里面,寻找茶盘,清洗茶盏,擦拭茶匙,准备茶果。他们忙忙碌碌地跑来跑去,很快就惊动了几个冤家。
原来,盘丝洞的七个女怪和这个道士曾在同一师门学艺。她们穿上旧衣服,唤出儿子后,就径直来到了这里,正在后面裁剪衣服。忽然看到童子来取茶,便问道:“童儿,来了什么客人,这么忙碌?” 仙童回答说:“刚才有四个和尚进来,师父让我来准备茶水。” 女怪又问:“有没有一个白白胖胖的和尚?” 仙童说:“有。” 女怪接着问:“有没有一个长嘴大耳朵的?” 仙童又答:“有。” 女怪说:“你快去送茶,给你师父使个眼色,让他进来,我有要紧的话跟他说。”
果然,仙童端着五杯茶走了出去。道士整理好衣服,双手端起一杯茶递给三藏,然后依次给八戒、沙僧、行者也递上了茶。喝完茶,收了茶钟,小童给道士使了个眼色。道士立刻欠身说道:“列位请坐。” 又对小童说:“放了茶盘,在这里陪侍,我去去就来。” 此时,长老和徒弟们,还有一个小童在殿上观赏景致,暂且不表。
却说道士走进方丈室,只见七个女子一齐跪倒在地,喊道:“师兄!师兄!请听小妹子们说几句!” 道士伸手将她们扶起,说道:“你们早上来的时候,就说有话要跟我说。可巧今天在炼制丹药,这丹药忌讳见到女子,所以没理你们。现在又有客人在外面,有话慢慢说吧。” 众女怪说:“禀告师兄。这件事,就是因为客人来了,才敢告诉您;要是客人走了,说了也没用。” 道士笑着说:“你们看,贤妹们说话怎么这么奇怪,怎么会因为客人来了才说呢?这不是糊涂了吗?且不说我是个清静修仙之人,就算是普通人家,有妻子老小和家务事,也得等客人走了再处理。你们怎么这么不懂事,要给我添乱呢!先让我出去。” 众女怪又一齐拉住他,说道:“师兄别生气。我问您,前面来的客人是从哪里来的?” 道士白了她们一眼,没有回答。众女怪说:“刚才小童进来取茶,我们听到他说,是四个和尚。” 道士生气地说:“和尚又怎么样?” 众女怪说:“四个和尚里面,有一个白面胖的,还有一个长嘴大耳朵的,师兄您问过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吗?” 道士说:“里面确实有这两个,你们怎么知道?难道在哪里见过他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