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凤仙郡隶属大邦天竺国,由我治理。
连续三年遭遇旱灾,荒草丛生,五谷不生。
大小人家买卖难做,十户有九户都在啼哭。
十分之三的人饿死了,剩下十分之七的人也命如风中残烛。
下官张贴榜文,四处寻求贤能之士,幸好遇到各位高僧来到我国。
如果能降下一点雨水救济百姓,我愿奉上千金酬谢大恩大德!”
行者听了,满脸欢喜,呵呵笑道:“别说什么千金酬谢,要是这么说,半滴甘雨都不会有。但要是论积功累德,老孙倒是可以送你一场大雨。” 郡侯原本就十分清正贤良,爱民如子,马上请行者上座,低头下拜说:“老师如果真的大发慈悲,下官必定不敢违背恩情。” 行者说:“先别多说了,请起。麻烦你好好照看我师父,等老孙去祈雨。” 沙僧问:“哥哥,怎么祈雨呢?” 行者说:“你和八戒过来,就在这堂下帮我打下手,等老孙召唤龙王来行雨。” 八戒、沙僧谨遵吩咐,三个人都站在堂下。郡侯焚香礼拜,三藏则坐着念经。
行者念起真言,诵动咒语,不一会儿,只见正东方一朵乌云渐渐飘落到堂前,原来是东海老龙王敖广。敖广收起云脚,化作人形,走上前,对着行者躬身施礼道:“大圣召唤小龙,有什么吩咐?” 行者说:“请起。辛苦你远道而来,也没别的事。这里是凤仙郡,连年干旱,我问你为什么不来下雨?” 老龙说:“启禀大圣,我虽然能行雨,但我是奉上天派遣行事。上天不派任务,我怎敢擅自来这里降雨?” 行者说:“我路过此地,见百姓因久旱受苦,特地叫你来施雨救济,你怎么推脱?” 龙王说:“不敢推脱!但大圣念真言召唤,我不敢不来。只是一来没接到上天的御旨,二来没带行雨的神将,怎么调动雨部?大圣既然有救济百姓的心意,容小龙回海点兵,麻烦大圣到天宫奏明玉帝,求得一道降雨的圣旨,让水官放出龙来,我才能按照圣旨的要求降雨。”
行者见龙王说得在理,只好让老龙回海。他跳出罡斗,把龙王的话详细地告诉了唐僧。唐僧说:“既然如此,你就去天宫求旨,千万别撒谎。” 行者于是吩咐八戒、沙僧:“好好保护师父,我上天宫去了。” 好一个大圣,说走就走,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郡侯吓得胆战心惊,问道:“孙老爷去哪儿了?” 八戒笑着说:“驾着云上天宫去了。” 郡侯十分恭敬,马上传出消息,让满城大街小巷,无论是公卿士庶,还是军民百姓,家家供奉龙王牌位,门前设置清水缸,缸里插上杨柳枝,供奉香火,拜天祈福,暂且不表。
再说行者一个筋斗云,径直来到西天门外,早看见护国天王带着天丁、力士上前迎接,问道:“大圣,取经的事情完成了吗?” 行者说:“也差不多了。如今走到天竺国界,有一个外郡,叫凤仙郡。那里已经三年没下雨了,百姓生活十分艰苦。老孙想召唤雨水拯救他们,把龙王叫到那里,可他说没有玉帝旨意,不敢私自降雨。所以我特地来朝见玉帝请旨。” 天王说:“那边恐怕是不该下雨。我以前听说过,那郡侯撒野,冒犯了天地,上帝降罪,立了米山、面山、黄金大锁,只有等这三件事有了结果,才该下雨。” 行者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一心要见玉帝。天王不敢阻拦,让他进去了。行者径直来到通明殿外,又遇到四大天师,天师们问道:“大圣来这里有什么事?” 行者说:“因为保护唐僧,走到天竺国界的凤仙郡,那里没有雨,郡侯召集法师祈雨。老孙把龙王叫来了,本想让他降雨,可他说没有玉帝旨意,不敢擅自行动,所以我来求旨,解救百姓的困苦。” 四大天师说:“那地方不该下雨。” 行者笑着说:“该下不该下,麻烦你们帮我奏明玉帝,看看老孙的面子如何。” 葛仙翁说:“俗话说:‘苍蝇包网儿,好大的脸皮!’” 许旌阳说:“别乱说了,先带他进去吧。” 丘弘济、张道龄与葛、许四位真人带着行者来到灵霄殿下,启奏道:“万岁,孙悟空走到天竺国凤仙郡,想要求雨,特来请旨。” 玉帝说:“那郡侯在三年前十二月二十五日,朕出巡监察万天,遨游三界,驾临他处时,见那上官正不仁道,把斋天的素供推倒喂狗,还口出秽言,犯下冒犯之罪。朕当即立下三件事,放在披香殿内。你们带孙悟空去看看。如果这三件事有了结果,就降旨让他降雨;如果没有,就别管闲事。”
四天师马上带着行者来到披香殿,只见有一座米山,大约有十丈高;一座面山,大约有二十丈高。米山旁边有一只拳头大小的鸡,正一下紧、一下慢地啄着米吃;面山旁边有一只金毛哈巴狗,正一长一短地舔着面吃。左边挂着一座铁架子,架子上挂着一把金锁,大约有一尺三四寸长,锁梃有指头粗细,下面有一盏明灯,灯焰正燎烤着锁梃。行者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回头问天师:“这是什么意思?” 天师说:“那郡侯触犯了上天,玉帝立下这三件事,只有等鸡把米啄完,狗把面舔完,灯把锁梃燎断,才该下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