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雨村赶忙回头一看,来人不是别人,正是当初和他一同被参革职的张如圭。张如圭本就是本地人,革职后一直在家闲居。如今他打听到京城已经奏准起用旧员的消息,便四处托人情、找门路。恰巧遇到贾雨村,所以急忙过来道喜。两人见了礼,张如圭便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贾雨村,贾雨村自然十分欢喜。两人匆匆聊了几句,便作别各自回家。冷子兴听到这话,赶忙给贾雨村出主意,让他请林如海帮忙,转而到京城去拜托贾政。贾雨村领会了他的意思,告别冷子兴回到书馆,急忙找来邸报仔细查看,确认了这个消息。
第二天,贾雨村就去找林如海商量。林如海说:“真是天缘凑巧,因为我妻子去世,京城的岳母念着小女无人照料教育,之前已经派了男女仆人、船只来接。只是小女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所以还没动身。此刻我正想着承蒙您的教导之恩还未报答,遇到这样的机会,哪有不尽心帮忙的道理。您就放心吧。我已经提前考虑到这一步,写好了一封推荐信,转托我内兄务必全力帮忙,这样才能稍微表达我的一点心意。至于可能需要的费用,我在给内兄的信中已经注明清楚,也不用您过多操心了。” 贾雨村一边恭敬地行礼,不停地道谢,一边又问:“不知道您的亲戚大人现在担任什么职务?我担心自己做事草率,不敢贸然前往京城打扰。” 林如海笑着说:“要说我的亲戚,和您还是同宗呢。他是荣公的孙子,大舅哥现任一等将军,名叫贾赦,字恩侯;二舅哥名叫贾政,字存周,现任工部员外郎。他为人谦恭厚道,很有祖父的遗风,不是那种只知享受的轻薄官员。所以我才写信拜托他。不然的话,不但会玷污您的清正操守,就连我自己也不屑于这么做了。” 贾雨村听了,这才相信了昨天冷子兴说的话,于是又向林如海道谢。林如海接着说:“已经选好了下月初二送小女进京,您正好和她同路,这样不是两便吗?” 贾雨村连忙点头答应,心里十分得意。林如海便开始准备礼物,安排饯行的事情,贾雨村一一接受。
女学生林黛玉,身体刚刚康复,原本不忍心离开父亲前往京城。无奈外祖母执意要她去,而且林如海也说:“你父亲我年近半百,不会再续弦了。你又体弱多病,年纪还小,上面没有母亲教养,下面没有兄弟姐妹照顾。如今去依靠外祖母和舅舅家的姊妹们,正好能减轻我的后顾之忧,你怎么反而说不去呢?” 林黛玉听了,这才流着泪拜别父亲,跟着奶娘和荣府的几个老妇人登上了船。贾雨村另外乘坐一只船,带着两个小童,跟在林黛玉的船后面一起出发。
过了些日子,他们到了京城。进入京城后,贾雨村先整理好衣冠,带着小童,拿着写有宗侄身份的名帖,来到荣府门前投递。当时贾政已经看了妹夫的信,立刻让人把贾雨村请进去相见。贾政见贾雨村相貌堂堂,谈吐不凡,而且他最喜欢读书人,向来礼贤下士,喜欢帮助弱小。再加上又是妹夫特意托付,所以对贾雨村格外优待。在向朝廷题奏的时候,贾政轻松地为贾雨村谋得了一个复职候缺的机会。不到两个月,金陵应天府出了空缺,贾雨村就谋补了这个职位。他拜别贾政,择日上任去了,这里暂且不表。
再说林黛玉,那天弃舟登岸时,荣国府早就打发了轿子和拉行李的车辆在那里等候。林黛玉常听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她近日看到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就已经很不一般了,更何况是到了外祖母家。因此她处处小心,时刻留意,不敢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走一步路,生怕被人笑话。
林黛玉上了轿,进入城中。她透过纱窗向外望去,只见街市繁华,人烟稠密,和别处大不相同。又走了半天,忽然看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有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坐着十来个穿着华丽的人。正门没有开,只有东西两个角门有人进出。正门上方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 “敕造宁国府” 五个大字。林黛玉心想:“这肯定是外祖的长房了。” 想着,轿子又往西走,没多远,同样是三间大门,这才是荣国府。但他们没有进正门,而是从西边的角门进去。轿夫抬着轿子走了一段路,到转弯的时候,就停下来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也都下了轿,赶忙走过来。接着,换了三四个衣帽整齐、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重新抬起轿子。众婆子在旁边跟着,一直走到一座垂花门前停下。小厮们退下,婆子们上前打起轿帘,扶着林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走进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中间是穿堂,正中间放着一个紫檀架子的大理石大插屏。转过插屏,是三间小小的厅,厅后面就是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全都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的厢房里,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台阶上坐着几个穿着鲜艳的丫头,一见到他们来了,连忙笑着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叨呢,可巧就来了。” 于是三四个人争着打起帘笼,这时听到有人回话:“林姑娘到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