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写完之后,宝玉自己虽然觉得有所领悟,但又担心别人看了不明白,于是又填了一首《寄生草》,也写在了偈语后面。他自己又念了一遍,觉得心中没有了牵挂,十分自得,便上床睡觉了。
谁知道黛玉见宝玉这次如此果断地离开,便以找袭人为借口,来看看情况。袭人笑着回答说:“宝玉已经睡了。” 黛玉听了,便打算回去。袭人笑着说:“姑娘请留步,有个字帖儿,您瞧瞧写的是什么。” 说着,就把刚才宝玉写的曲子和偈语悄悄拿出来,递给黛玉看。黛玉看了,知道这是宝玉一时感慨愤懑之作,觉得又可笑又可叹,便对袭人说:“他写的不过是闹着玩的,没什么大不了的。” 说完,就拿着回自己房间,和湘云一起看。第二天,又拿给宝钗看。宝钗看到那词写道: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看完之后,又看那偈语,宝钗笑着说:“这个人算是有所领悟了。都是我的不是,都是我昨天唱的那支曲子惹出来的。这些道书禅机最容易改变人的性情。要是明天他真的说起这些疯话来,有了这种念头,那可都是因为我这支曲子,我可就成罪魁祸首了。” 说着,就把字帖撕了个粉碎,递给丫头们说:“快烧了吧。” 黛玉笑着说:“不该撕,等我去问问他。你们跟我来,保证能让他收回这些痴心妄想的话。”
于是三个人一起去了宝玉的房间。一进门,黛玉就笑着问:“宝玉,我问你:最珍贵的是‘宝’,最坚硬的是‘玉’。你有什么可珍贵的?又有什么坚硬之处?” 宝玉竟然回答不上来。三个人拍手笑道:“这么愚笨,还想着参禅呢。” 黛玉又说:“你那偈语最后说‘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固然不错,可依我看,还不够完美。我再给你续两句。” 于是念道:“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宝钗说:“这样才算是真正悟透了。当年南宗六祖惠能,刚开始去寻师,到了韶州,听说五祖弘忍在黄梅,他就去做了火头僧。五祖想要寻找法嗣,就让徒弟们和众僧人各自写一首偈语。上座神秀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当时惠能在厨房舂米,听了这偈语,说:‘美是美,可还没有彻底了悟。’于是自己念了一首偈语:‘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就把衣钵传给了他。今天你这偈语,也是这个意思。只是刚才这几句机锋,还没有完全了结,就这么丢开手了?” 黛玉笑着说:“刚才答不上来,就算输了,这会儿答上来也没什么稀奇的。只是以后不许再谈禅了。连我们两个知道和能做到的,你都还不知道做不到呢,还去参什么禅。” 宝玉原本以为自己觉悟了,没想到突然被黛玉一问,就答不上来,宝钗又搬出禅宗 “语录” 来举例,而这些都是他平时没见她们展露过的才能。他自己想了想:“原来她们比我先有所觉悟,我还没彻底领悟,现在又何必自寻烦恼。” 想完,便笑着说:“谁又在参禅了,不过是一时说着玩罢了。” 说着,四个人又恢复了往日的样子。
忽然有人来报,说娘娘派人送出一个灯谜,让大家去猜,猜中了每人也要作一个送进去。四个人听了,急忙出去,来到贾母的上房。只见一个小太监拿着一盏四角平头白纱灯,这灯是专门为灯谜制作的,上面已经有一个灯谜,众人都争着看,纷纷猜测。小太监又传达谕旨说:“各位小姐要是猜中了,不要说出来,每人只暗暗地写在纸上,一起封好送进宫去,娘娘自己会验证是否猜对。” 宝钗等人听了,走上前一看,是一首七言绝句,并没有什么新奇的,嘴上免不了称赞一番,只说很难猜,故意装着思考,其实一眼就猜出来了。宝玉、黛玉、湘云、探春四个人也都猜出了答案,各自默默地写了半天。随后把贾环、贾兰等人也叫了过来,大家各自费心思索,都猜出了灯谜,写在纸上。然后每个人又随手拿一样东西,作成一个灯谜,工整地写好,挂在灯上。
太监走了,到了晚上出来传达谕旨说:“前几天娘娘出的灯谜,大家都猜中了,只有二小姐和三爷没猜对。小姐们作的灯谜娘娘也都猜了,不知道对不对。” 说着,也把大家写的灯谜拿了出来。有的被猜中了,有的没被猜中,大家也不管对不对,都胡乱说猜中了。太监又把赏赐的东西送给猜中的人,每人一个宫制诗筒,一柄茶筅,只有迎春和贾环两个人没有得到。迎春觉得这只是玩笑小事,并不在意,贾环却觉得很没趣。而且又听太监说:“三爷说的这个灯谜不通,娘娘也没猜出来,让我带回来问问三爷这是什么。” 众人听了,都来看贾环作的灯谜,上面写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