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说:“这是她的性子,太孤僻了,我们谁也拗不过她。” 又告诉她们:“今天一大早,没见有什么动静,打听了一下,说是凤辣子又病了。我就打发我妈妈出去打听王善保家的怎么样了。回来告诉我说,王善保家的挨了一顿打,大太太怪她多管闲事。” 尤氏和李纨说:“这倒也是应该的。” 探春冷笑着说:“这种掩饰谁不会,咱们走着瞧就是了。” 尤氏和李纨都默默不语,没吭声。过了一会儿,估计前头该开饭了,湘云和宝钗就回房收拾衣裳去了。暂且不说她们。
尤氏等人便告别了李纨,往贾母这边来。贾母歪在榻上,王夫人正说着甄家为什么获罪,现在家产被抄没,人被调进京治罪之类的事儿。贾母听了,心里正不痛快,恰好看见尤氏她们姊妹来了,便问:“你们从哪儿来的?知道凤姐妯娌俩的病今天怎么样了吗?” 尤氏等人赶忙回答:“今天都好点儿了。” 贾母点了点头,叹了口气说:“咱们别管别人家的事儿,还是商量商量咱们八月十五赏月的事儿要紧。” 王夫人笑着说:“都已经准备好了。不知道老太太觉得哪儿好,只是园里太空旷,晚上风凉。” 贾母笑着说:“多穿两件衣服怕什么,那儿正是赏月的好地方,怎么能不去呢。”
正说着,早有媳妇丫鬟们把饭桌抬了过来,王夫人、尤氏等人赶忙上前摆放筷子,捧上饭菜。贾母看到自己的几样菜已经摆好,另外还有两大捧盒里装着几样菜,就知道这是各房按照旧规矩另外孝敬的。贾母问道:“都有些什么?前几次我就吩咐过,现在可以把这些规矩免了,你们就是不听。如今可不像以前家大业大的时候了。” 鸳鸯赶忙说:“我说了好几次,他们都不听,我也就算了。” 王夫人笑着说:“不过都是些家常东西。今天我吃斋,没别的。那些面筋豆腐,老太太又不太爱吃,就挑了一样椒油莼齑酱来。” 贾母笑着说:“这样正好,我正想吃这个呢。” 鸳鸯听了,就把碟子挪到贾母跟前。宝琴一一给大家让了菜,才坐下。贾母就让探春来一起吃。探春也给大家都让了菜,然后和宝琴面对面坐下。待书赶忙去拿了碗来。
鸳鸯又指着那几样菜说:“这两样看不出是什么东西,是大老爷送过来的。这一碗是鸡髓笋,是外头老爷送上来的。” 一边说着,一边就把那碗笋放到桌上。贾母稍微尝了两口,就吩咐:“把那两样让人送回去,就说我吃了。以后不用天天送,我想吃的时候自然会要。” 媳妇们答应着,仍旧送了回去,暂且不提。
贾母问:“有稀饭吗,吃点儿就行。” 尤氏早就捧过一碗来,说是红稻米粥。贾母接过来吃了半碗,就吩咐:“把这粥给凤哥儿送去。” 又指着说:“这一碗笋和这一盘风腌果子狸给颦儿和宝玉两个吃,那一碗肉给兰小子吃。” 又对尤氏说:“我吃完了,你就来吃吧。” 尤氏答应着,等贾母漱口、洗手完毕,贾母就下了地,和王夫人说闲话,消食散步。尤氏告了座,准备吃饭。
探春和宝琴也站起来,笑着说:“失陪,失陪。” 尤氏笑着说:“就剩我一个人,对着这么大排场的桌子,还真不习惯。” 贾母笑着说:“鸳鸯、琥珀,你们也趁机来吃点儿,就当是陪客了。” 尤氏笑着说:“好,好,好,我正想说呢。” 贾母笑着说:“看着这么多人一起吃饭,最有意思了。” 又指着银蝶说:“这孩子也不错,也来跟你主子一起吃,等你们离开我这儿,再讲规矩。” 尤氏说:“快过来,别装样子了。” 贾母背着手,看着大家,觉得很有趣。
正看着,贾母瞧见伺候添饭的人手里捧着一碗下人的米饭,而尤氏吃的还是白粳米饭,便问道:“你怎么糊涂了,拿这种饭给你奶奶吃。” 那人说:“老太太的饭没了。今天多了一位姑娘吃饭,所以米就不够了。” 鸳鸯说:“如今都像按着头做帽子似的,一点儿富余都没有。” 王夫人赶忙解释道:“这一两年,旱涝不定,田上的米都不能按数交上来。这几种细米就更难得了,所以都是按照吃的人数发的,就怕一时短缺,买的又不合口味。”
贾母笑着说:“这可真是‘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啊。” 众人都笑了起来。鸳鸯说:“既然这样,你就去把三姑娘的饭拿来添上,不就行了,就这么笨。” 尤氏笑着说:“我这碗就够了,不用去拿。” 鸳鸯说:“你够了,我还不够吃呢。” 底下的媳妇们听了,这才赶忙去拿饭。过了一会儿,王夫人也去吃饭了,这边尤氏就一直陪着贾母说话,逗她开心。
到了晚上起更的时候,贾母说:“天黑了,你回去吧。” 尤氏这才告辞出来。走到大门前,上了车,银蝶坐在车沿上。众媳妇放下帘子,就带着小丫头们先径直走到那边大门口等着。因为宁荣二府的大门离得很近,平常来往也不用太讲究,况且晚上来回的次数更多,所以老嬷嬷带着小丫头,没走几步就到了。两边大门上的人都站在东西街口,早早地把行人拦住。尤氏的大车也不用牲口拉,只用七八个小厮拉着车环、推着车轮,轻轻地就把车推过了这边的台阶。于是众小厮退到狮子雕像以外,众嬷嬷打起帘子,银蝶先下了车,然后搀扶着尤氏下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