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官员跟随闻太师来到九间大殿,太师看到龙书案上堆满了灰尘,一片寂静凄凉的景象。他又看到殿东边有一根黄澄澄的大柱子,便问:“这根大柱子为什么放在殿上?” 执殿的官员跪地回答:“这是天子新设置的刑罚工具,名叫‘炮烙’。” 太师又问:“什么是炮烙?” 只见武成王上前说道:“太师,这炮烙是用铜铸造而成,有三层大门。凡是有谏官劝阻天子行事,他们尽忠无私,一心为国,指出天子的过错,说天子不仁不义,天子便会用这炮烙之刑。把炭火点燃,将铜柱烧红,用铁索把人两手抱住铜柱,从左右两边推过去,人的四肢很快就会被烙成灰烬,殿前会弥漫着令人作呕的臭味。自从设置了这炮烙之刑,忠良之士纷纷隐居,贤能之人选择退位,有才能的人离开国家,忠诚的人坚守气节而死。”
闻太师听了这番话,心中大怒,他的三只眼睛闪烁着怒火。只见当中那只神目突然睁开,一道白光射出,有一尺多远。闻太师命令执殿官:“敲响钟鼓,请陛下驾临。” 百官听了,都十分高兴。
话说纣王取了比干的心做羹汤,治愈了妲己的病,两人正在台上卿卿我我。这时,当驾官前来启奏:“九间殿敲响了钟鼓,是闻太师回朝了,请陛下登殿。” 纣王听了,沉默不语,随后传旨:“准备銮舆,前往九间殿。” 保驾等官员簇拥着天子来到九间大殿。百官纷纷朝贺。
闻太师行礼,高呼万岁完毕,纣王手持玉圭说道:“太师远征北海,跋山涉水,历经艰苦,鞍马劳顿,日夜操劳,运筹帷幄。如今凯旋而归,功劳不小。” 太师拜伏在地说:“这都是仰仗上天的成全,感怀陛下的洪福,才能剿灭妖怪,斩杀逆贼。我征战了十五年,一心捐躯报国,不敢辜负先王的嘱托。我在外面听说内廷混乱,各路诸侯反叛,使臣我心悬两地,恨不得立刻插翅飞回,面见陛下。如今见到陛下,这些传言可属实?”
纣王说:“姜桓楚图谋叛逆,想要弑杀朕,鄂崇禹纵容恶行,与他一同叛乱,他们都已经被诛杀。但他们的儿子肆意妄为,不遵守国法,在各地制造混乱,致使关隘不得安宁,实在是目无法纪,令人痛恨。” 太师奏道:“姜桓楚篡位,鄂崇禹纵恶,有什么人可以作证?” 纣王一时无言以对。
太师又上前一步,再次奏道:“臣远征在外,苦战多年。陛下却不施行仁政,沉溺于酒色,诛杀进谏的忠臣,导致诸侯纷纷反叛。臣想请问陛下,殿东放着的黄澄澄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纣王说:“那些谏臣恶语冒犯君王,沽名钓誉,所以设置了这个刑罚,名叫‘炮烙’。” 太师又问:“进城时,我看到高耸入云的建筑,那是什么地方?” 纣王说:“朕到了暑天,苦于没有休憩之地,便建造了那个地方用来享乐,同时也能登高望远,不至于耳目闭塞,它名叫‘鹿台’。”
闻太师听罢,心中十分愤慨,大声说道:“如今四海动荡不安,诸侯纷纷反叛,这都是陛下有负于诸侯。所以才有了叛乱的忧患。如今陛下不施行仁政,不施予恩泽,不采纳忠谏,亲近奸佞,疏远贤良,日夜沉迷于歌舞宴饮,大兴土木,致使百姓负担沉重,最终反叛,军粮断绝,士兵离散。文武百官和军民百姓,就如同君王的四肢。四肢顺畅,身体才能健康;四肢不顺畅,身体就会残缺。君王以礼对待臣子,臣子才能以忠侍奉君王。想当初先王在世时,四方的少数民族都拱手臣服,八方来朝,国家享受着太平乐业的繁荣,皇基稳固,福泽深厚。如今陛下登上皇位,却残害百姓,诸侯离心,民怨沸腾,军队也心怀不满。北海战事不断,臣一片苦心,才得以剿灭妖党。如今陛下不修养德政,一味地荒淫无道。数年以来,朝纲大乱,国家体统荡然无存,让臣在边疆日夜操劳,就如同在腐朽的帷幕上辛勤建造燕巢,岌岌可危。希望陛下能好好反思。臣如今回朝,自有治国的良策,容臣日后再向陛下陈奏,陛下暂且回宫吧。”
纣王无言以对,只得返回宫中。且说闻太师站在殿上,对众人说:“众位先生大夫,大家不必回府了,一同随老夫到府中商议,我自有应对之策。” 百官跟随闻太师一同来到太师府,在银銮殿上,各自按次序坐下。
太师问道:“列位大夫,诸位先生,老夫在外多年,远征北海,未能在朝。但我闻仲承蒙先主托孤,不敢辜负他的遗言。如今朝廷颠倒宪章,有诸多不道之事,大家就事论事,不要虚构捏造,我自有平定天下的办法。”
这时,有一位大夫孙容站起身来,说道:“太师在上,朝廷听信谗言,疏远贤能,沉迷酒色,杀害忠臣,阻止进谏,灭绝人伦,荒废国政,这样的事迹数不胜数。如果众官一起说,恐怕会扰乱太师的听闻。不如大家安静地坐着,就让武成王黄老大夫,从头至尾详细地说给老太师听。这样一来,老太师便于听闻,百官也不会越俎代庖,不知太师意下如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