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宜生又笑着说:“元帅这话可就不对了。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况且婚姻之事,是人生大事,怎能当作儿戏。前日元帅说了这话,土行孙信了;土行孙又说了,天下人也都信了。这正所谓‘路上行人口似碑’,大家都会认为元帅是在为女儿择婿,谁会相信将军只是权宜之计,是为国家不得已而为之呢?这只会让令爱千金之躯成为人们的谈资,闺中秀女沦为众人的笑柄。万一不成全此事,让令爱落得个白头之叹,我实在为元帅感到惋惜。如今元帅身为商之大臣,天下孩童无不奉命。若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我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还请元帅三思。” 邓九公被散宜生这一番话,说得默默沉思,无言以对。这时,太鸾上前在邓九公耳边悄悄说了一番话,邓九公听后,转怒为喜,说道:“大夫之言,甚是有理,我无不从命。只是小女自幼丧母,缺乏管教,我虽一时答应此事,但不知小女是否愿意。等我与小女商量后,再派人到城中回复。” 散宜生只得告辞,邓九公将他送到营门,两人分别。
散宜生回到城中,把邓九公的话从头到尾说了一遍。姜子牙听后,大笑道:“邓九公这点计谋,怎能瞒得过我?” 惧留孙也笑着说:“且看他怎么说。” 姜子牙说:“有劳散大夫,等邓九公派人来,再做商议。” 散宜生退下,暂且不表。
且说邓九公对太鸾说:“刚才虽然答应了此事,但到底该如何处置?” 太鸾说:“元帅,明日可派一个能言善辩之人去说,就说‘昨日元帅到后营与小姐商议,小姐已经答应。只是两国为敌,恐怕难以取信,必须姜丞相亲自到营中纳聘,小姐才肯相信’。姜子牙若不来便罢,我们再想其他办法;若是他肯亲自来纳聘,他必定不会有太多防备。这样一个人,我们很容易就能将他擒获。若是他带着将佐,元帅可出辕门迎接,到中军设酒筵款待,支开他手下的众将,预先埋伏好骁勇将士,等酒席间以击杯为号,就能像从口袋里取东西一样,轻松擒住他。西岐若没了姜子牙,不用攻打就会自行瓦解。” 邓九公听后,十分高兴,说道:“先行之言,真是神机妙算。只是这能言快语、随机应变之人,我知道非先行你不可。还请先行明日亲自前往,大事必成。” 太鸾说:“若元帅不嫌弃我无能,我愿意前往周营,让姜子牙亲自到中军来。不用辛苦征战,就能早早凯旋回军。” 邓九公大喜,一夜无话。
次日,邓九公升帐,命令太鸾前往西岐说亲。太鸾辞别邓九公,出了营门,来到西岐城下。他对守门官将说:“我是先行官太鸾,奉邓元帅之命,求见姜丞相,请为我通报。” 守城官来到相府,向姜丞相禀报:“城下有商营先行官太鸾求见,请丞相定夺。” 姜子牙听后,对惧留孙说:“大事要成了。” 惧留孙也暗自高兴。姜子牙对左右侍从说:“快去把他请来。” 守门官和军校来到城下,打开城门,对太鸾说:“丞相有请。” 太鸾急忙进城,来到相府下马,左右侍从进去通报。太鸾走进相府,姜子牙和惧留孙走下台阶迎接。太鸾恭敬地弯腰说道:“丞相在上,我不过是马前小卒,理应叩见,怎敢当丞相如此厚爱。” 姜子牙说:“彼此两国,都是宾主,将军不必过于谦虚。” 太鸾再三谦让,才敢坐下。彼此寒暄过后,姜子牙试探着说:“之前因为惧道兄擒获了土行孙,本打算斩首,他再三哀求,说‘邓元帅曾有联姻之约’,请求我暂缓他的死刑。所以我派散大夫到邓元帅中军,询问此事真假。倘若元帅真有此言,自然会放回土行孙,以成就他们的儿女之情、人间恩爱。幸好元帅答应了,等商议好后回复我。如今将军前来,元帅必定有话要对我说。”
太鸾欠身回答道:“承蒙丞相垂问,我怎敢不直言。如今我特奉主帅之命,向丞相多多拜上。主帅没来得及写信,只是主帅当日酒后答应此事,没想到土行孙被擒,竟把此事公开了。主帅也不好推辞。但主帅的女儿自幼丧母,主帅对她爱惜如珠。况且此事需要按照礼节来办。后天是吉日良辰,主帅希望散大夫和丞相能亲自率领土行孙前来入赘,以表示对这件事的重视,这样主帅也有面子,之后再面议军国大事。不知丞相意下如何?” 姜子牙说:“我知道邓元帅是忠信之人。只是几次天子派征伐之师到此,我们都无法分辩,只能被强力相加。我们周一直怀着忠君爱国之心,并无叛逆之意,却不能在天子面前得到谅解,说起来都让人落泪。如今上天赐下这个机会,有了这段姻缘,或许能让我们的一腔心事,上达天子,向天下人表明。我们后天会亲自送土行孙到邓元帅行营,参加贺喜筵席。还请将军美言转达,姜尚感激不尽。” 太鸾谦逊地表示感谢,姜子牙便热情款待太鸾,之后太鸾告辞离去。
太鸾出了西岐城,来到商营营门前等候指令。左右侍从赶忙到帐中禀报,说先行官太鸾在营门等令。邓九公传令:“让他进来见我。” 太鸾走进中军帐,邓九公问道:“事情办得怎么样了?” 太鸾便把姜子牙答应后天亲自前来的话,一五一十地诉说了一遍。邓九公听后,高兴得抬手加额,说道:“真是天子洪福,他这是自己来送死。” 太鸾提醒道:“虽然大事看似已成,但防备还是不能松懈。” 邓九公随即吩咐,挑选二百名身强力壮的军士,让他们各自暗藏短刀利刃,埋伏在帐外,只等听到击杯的信号,便一齐冲出来,不管是姜子牙还是他带来的众将,都一顿刀砍,剁成肉酱。众将士领命后纷纷退下。邓九公又命令赵升率领一支人马,埋伏在左营,等中军炮响,便杀出接应;还命孙红带领一支人马,埋伏在右营,同样等中军炮响,杀出接应;接着让太鸾与儿子邓秀,在辕门设法稳住姜子牙带来的众将;另外,吩咐后营的小姐邓婵玉,带领一支人马,作为三路接应使。邓九公安排妥当,专等后天行事。左右将佐都去做准备,暂且不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