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伯侯姜文焕上前说道:“元帅在上,如今大事已定,应当立新君,以安抚天下诸侯和百姓的心。况且天不能没有太阳,民不能没有君主。天命归向有道之人,如今武王仁德,四海闻名,天下归心。何况我们这些诸侯,协助武王讨伐无道,正是为了今日的大事。希望元帅全力促成,不可拖延,以免辜负众人的期望。” 众诸侯齐声说:“姜君侯说得有理,正合我们的心意。” 姜子牙还没来得及回应,武王惶恐地谦逊推辞说:“我地位低微,德行浅薄,声名尚未远扬,只是每日兢兢业业,力求少犯错,以继承先王的基业,哪里敢妄自尊大觊觎君位呢?君位至关重要,只有仁德之人才能居之。恳请众位贤侯,共同选择一位有德之人,继承大位,不要让君位有辱,使天下蒙羞。我和相父,还是早日回到故土,尽守臣子的本分吧。”
旁边东伯侯厉声说道:“大王此言差矣!天下还有谁比大王更有德行呢?如今天下归周,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百姓们箪食壶浆迎接王师,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大王能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而且天下诸侯,纷纷响应,跟随大王讨伐无道,他们对大王的爱戴之情,由来已久。大王何必坚决推辞呢?希望大王听从众人的建议,不要让大家失望。” 武王说:“我有什么德行,还望贤侯不要坚持这个决定,还是应当寻访有德行的人,以服天下人之心。”
东伯侯姜文焕说:“昔日尧以极高的德行,顺应上天的旨意,得以继承大位。后来他的儿子丹朱不成器,尧便寻求贤能之人让位,群臣推举舜,舜凭借重华之德,继承尧的位置拥有了天下。后来帝舜生的儿子商均也不贤能,舜于是将天下让给禹。禹的儿子启贤能,能够继承夏朝的天命,所以相继传承了十七世。到了桀无道,夏朝失去了天下。成汤凭借至德,将桀放逐到南巢,讨伐夏朝而拥有天下,传承了二十六世,到纣王时大肆作恶,恶贯满盈。大王凭借至德,与众诸侯恭敬地执行上天的惩罚。如今大事已定,能够继承大宝的,除了大王还有谁呢?大王又何必坚决推辞呢?” 武王说:“我怎敢与汤、禹那样的贤哲相比呢?” 姜文焕说:“大王不轻易发动战争,用仁义教化天下,使风俗变得美好,天下三分,已有两分归周,所以岐山有凤凰鸣叫,万民安居乐业,这是天人相应的体现,不容置疑。大王的德政,与汤、禹二位君主相比,毫不逊色。” 武王说:“姜君侯向来有才德,应当成为天下之主。”
这时,只见两旁的众诸侯一齐上前大声呼喊:“天下归心已久,大王为何苦苦推辞?这太让众人失望了。况且我们在此会盟,岂是一朝一夕的期望,无非是想拥立大王,再次见到太平盛世。如今大王舍弃君位不就,那么天下诸侯便会瓦解,从此生出祸乱,这样天下就再也没有太平之日了。” 姜子牙上前急忙劝说道:“列位贤侯,不必如此,我自有名正言顺的办法。” 正是:
“子牙一计成王业,致使诸侯拜圣君。”
话说众诸侯在九间殿,见武王坚决推辞,纷纷争论不休。姜子牙于是上前,对武王说:“纣王祸乱天下,大王率领诸侯,公正地治他的罪,天下人无不心悦诚服,大王理应登上帝位,号令天下。况且当日岐山有凤凰鸣叫,这祥瑞之兆出现在周地,这是上天的垂应,岂是偶然?如今天下人心所向,都归向周朝,正是顺应天时,机不可失。大王今日若坚决推辞,恐怕诸侯会心灰意冷,各自归国。一旦诸侯离散,无人统领,各自占据一方,就会自生祸乱。这可不是大王吊民伐罪的本意,也会大大辜负百姓的期望,这不是爱护百姓,实际上是在害他们,希望大王仔细考虑。” 武王说:“众人固然是出于美意爱护我,但我的德行浅薄,不足以担当此任,恐怕会给先王丢脸。” 东伯侯姜文焕说:“大王不必推辞,元帅自有主见。” 于是对姜子牙说:“请元帅赶快行动,不可拖延,以免人心涣散。”
姜子牙急忙传令,让人绘制图样建造高台,撰写祝文,昭告天地社稷。等以后有更贤能的人出现,大王再让位也不迟。众诸侯明白了姜子牙的意思,纷纷应声答应。旁边周公旦亲自去建造高台,后人有诗称赞此事:
“朝歌城内筑禅台,万姓欢呼动八垓;气已随馀焰尽,和风方向太阳来。吱山鸣凤知祯瑞,殿陛赓歌进寿杯;四海雍熙从此盛,周家泰运又重开。”
话说周公旦绘制好图样,在天地坛前建造了一座高台,台分三层,按照三才之象,区分八卦的正位。台中设立皇天后土的牌位,旁边立着山川社稷的神灵牌位,左右有十二元神,按照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顺序排列在相应位置。前后有十杆号旗,按照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顺序,立在本位。坛上有四季正神的方位,春季是太昊,夏季是炎帝,秋季是少昊,冬季是颛顼,中间是黄帝轩辕。坛上罗列着笾豆簋,摆放着金爵玉杯,各种陈设器具一应俱全。还有生□(诌字去了 “言”)炙脯,陈列在几席上,酱鱼肉等食物,摆放在案桌上,无一不备。只见宝鼎中香烟缭绕,金瓶里插着鲜花,姜子牙这才请武王登台。武王再三谦让,然后登上高台。八百诸侯整齐地站立在两旁,周公旦高高捧着祝文,登台宣读祝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