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回来,周桓王自从听说郑伯假托王命讨伐宋国,心中大怒。他直接让虢公林父独自执掌朝政,不再任用郑伯。郑庄公得知这一消息后,心中怨恨桓王,连续五年没有前往朝见。桓王说:“郑寤生太无礼了!若不讨伐他,其他人都会效仿。我要亲自率领六军,前去声讨他的罪行。” 虢公林父劝谏道:“郑国有几代人担任卿士的功劳,如今夺了他的政柄,所以他才不来朝见。不妨先下诏征召他,不必您亲自前往,以免有失天威。” 桓王愤怒地变了脸色,说:“寤生欺骗我,不止一次了。我与寤生誓不两立!” 于是,桓王召集蔡、卫、陈三国,一同兴兵讨伐郑国。当时,陈侯鲍刚刚去世,他的弟弟公子佗,字伍父,杀死太子免后自立为王,追谥鲍为桓公。但国人不服,纷纷逃散。周王派人征兵,公子佗刚刚即位,不敢违抗王命,只得召集兵马,派大夫伯爰诸统领,向郑国进发。蔡国和卫国也各自派兵跟随出征。桓王任命虢公林父率领右军,统领蔡国和卫国的军队;任命周公黑肩率领左军,统领陈国的军队;自己则亲自统帅大军作为中军,左右策应。
郑庄公得知周桓王率领的王师即将到来,便召集诸位大夫商讨应对之策。一时间,群臣都不敢率先发言。正卿祭足率先开口道:“天子亲自带兵前来,指责我们不前去朝见,可谓名正言顺。依我看,不如派遣使者前去谢罪,或许还能转祸为福。” 郑庄公听后,愤怒地说:“天子剥夺了我的政权,如今又对我用兵,我们郑家三代人勤王的功绩,就这样付诸东流。这次若不挫一挫他的锐气,国家社稷恐怕难以保全。” 高渠弥接着说:“陈国与我们郑国向来和睦,他们出兵相助周王,不过是不得已罢了。蔡国和卫国与我们素有仇怨,必然会全力为周王效力。天子盛怒之下亲自出征,其锋芒难以抵挡,我们应该坚守营垒,等待时机。等他们士气懈怠之时,我们再决定是战是和,这样就能掌握主动权。” 大夫公子元进谏道:“以臣子的身份与君主作战,在道理上本就站不住脚,所以我们行动宜速不宜迟。我虽不才,愿献上一计。” 郑庄公问道:“你有什么计策?” 公子元回答:“王师既然分为三路,我们也应组建三军来应对。左右两军都结成方阵,用我们的左军抵挡他们的右军,右军抵挡他们的左军,主公您亲自率领中军对抗天子。” 郑庄公又问:“这样做就一定能取胜吗?” 公子元分析道:“陈佗弑君刚刚即位,国人并不顺从,只是勉强听从征调,他们军心必然不稳。如果我们让右军先去攻打陈军,出其不意,他们必定会四处逃窜。再让左军直扑蔡国和卫国的军队,蔡卫两国军队听闻陈军战败,也会随之溃败。然后我们合兵攻打王师的中军,必定能大获全胜。” 郑庄公称赞道:“你对敌情的分析可谓了如指掌,就像子封还在世一样!”
众人正在商议,边疆官吏来报:“王师已经抵达繻葛,三座营寨相互连接,绵延不断。” 郑庄公说:“只要攻破他们其中一座营寨,其余的就不足为惧了。” 于是,他派大夫曼伯率领一军作为右拒,派正卿祭足率领一军作为左拒,自己则率领上将高渠弥、原繁、瑕叔盈、祝聃等人,将 “蝥弧” 大旗树立在中军。祭足进谏道:“‘蝥弧’大旗是我们战胜宋国和许国时用的。‘奉天讨罪’,用来讨伐诸侯还可以,用来对抗天子就不合适了。” 郑庄公恍然大悟:“我竟没想到这一点!” 随即下令用大旗替换 “蝥弧”,仍然让瑕叔盈执掌,将 “蝥弧” 放入武库,从此不再使用。高渠弥说:“我观察周王,他颇为懂得兵法。这次交战,与往常不同,我建议摆出‘鱼丽’之阵。” 郑庄公问:“‘鱼丽阵’是怎样的?” 高渠弥解释道:“二十五辆甲车为一偏,五名甲士为一伍。每车一偏在前,另外用二十五名甲士跟在后面,填补空缺和漏洞。一旦车上有人受伤,伍中的人就立即补上,只能前进,不能后退。这个阵法极为坚固严密,易于取胜,难以失败。” 郑庄公夸赞道:“好!” 三军渐渐逼近繻葛,便扎下营寨。
桓王听说郑伯出兵抵抗,愤怒得难以言表,恨不得亲自出战。虢公林父赶忙劝谏制止。第二天,双方各自排开阵势。郑庄公传令:“左右两军,不可轻易行动。只等中军大旗挥动,便一齐进兵。”
桓王事先准备了一番指责郑国的言辞,一心等着郑君出来答话,好当阵数落他一番,挫一挫郑国的锐气。然而,郑君虽然列好了阵势,却只是守住阵门,毫无动静。桓王派人前去挑战,却无人回应。一直到了午后,郑庄公估计王师已经疲惫懈怠,便让瑕叔盈挥动大旗。左右两军听到号令,一齐擂响战鼓,鼓声如雷,士兵们个个奋勇向前。且说曼伯率军杀入左军,陈军原本就没有斗志,瞬间便四处奔逃,反而冲乱了周军的阵脚。周公黑肩根本无法阻拦,只得大败而逃。再说祭足率军杀入右军,直朝着蔡国和卫国军队的旗号冲去。蔡卫两国军队抵挡不住,各自寻找退路,四散奔逃。虢公林父手持宝剑,站在车前,约束士兵:“如有擅自行动者,斩!” 祭足见状,也不敢贸然逼近。林父于是缓缓后退,没有损失一兵一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