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毁到达漕邑后,弘演的随从和断臂的小内侍都来了,详细讲述了弘演纳肝的事情。公子毁先派人准备棺材,前往荥泽收殓尸体。一面为懿公和戴公发丧。他追封弘演,录用弘演的儿子,来表彰他的忠诚。诸侯们看重齐桓公的道义,很多都前来吊唁并赠送财物。这一年是周惠王十八年冬十二月。
第二年春正月,卫侯毁改元,这就是文公。当时卫国只有三十辆战车,国君寄住在百姓家中,十分荒凉。文公穿着布衣,戴着布帽,吃着粗茶淡饭,早起晚睡,安抚百姓,人们都称赞他贤能。公子无亏辞别回到齐国,留下三千甲士协助戍守漕邑,以防备狄人的祸患。
无亏回去见到齐桓公,讲述了卫毁建国初期的状况,还提到了弘演纳肝的事情。齐桓公感叹道:“无道的君主,也有这样的忠臣吗?卫国的国运还没有到头啊。” 管仲进言说:“现在留下士兵戍守,劳民伤财,不如选个地方修筑城墙,这样才能一劳永逸。” 齐桓公觉得有道理,正打算纠合诸侯一起动工。这时,邢国突然派人来告急,说:“狄兵又打到我国,我们实在抵挡不住,希望能得到救援!” 桓公问管仲:“邢国可以救援吗?” 管仲回答:“诸侯之所以侍奉齐国,是因为齐国能拯救他们的灾祸。我们不能救卫国,又不救邢国,霸业就会衰落!” 桓公问:“那么邢国和卫国的危急情况,哪个更紧急呢?” 管仲回答:“等邢国的祸患平定后,接着为卫国筑城,这可是百世的功劳啊。” 桓公说:“好。” 随即传檄文给宋、鲁、曹、邾各国,让他们合兵救援邢国,约定都在聂北会合。宋、曹两国的军队先到了。
管仲又说:“狄寇正猖獗,邢国的力量还没有耗尽。攻打势头正盛的敌人,会付出加倍的辛劳;援助力量尚未耗尽的国家,功劳却不大。不如等等看。邢国抵挡不住狄人,必定会溃败;狄人战胜邢国,必定会疲惫。驱赶疲惫的狄人,救援溃败的邢国,这就是所说的省力又能多建功的办法。” 桓公用了他的计谋,借口等待鲁、邾两国的军队,便在聂北屯兵,派遣间谍打探邢国和狄人攻守的消息。史臣写诗讥讽管仲没有早点救援邢国和卫国,认为这是霸主养乱以立功的谋略。诗中写道:“救患如同解倒悬,提兵那可复迁延?从来霸事逊正事,功利偏居道义先。”
话说齐、宋、曹三国的军队驻扎在聂北,大约过了两个月。狄兵攻打邢国,日夜不停。邢国的人力渐渐耗尽,最终突破重围逃了出来。谍报刚到,邢国的男女老少便蜂拥而至,都跑到齐营求救。其中有一人哭倒在地,此人正是邢侯叔颜。齐桓公将他扶起,安慰道:“我救援来得太晚,才导致这样的局面,这是我的罪过。我这就邀请宋公、曹伯一起商议,驱逐狄人。” 当天,齐军就拔营出发。狄主瞍瞒已经掳掠了足够多的财物,无心恋战,听说三国的大军即将到来,便放了一把火,朝着北方飞驰而去。等各国的军队赶到时,只看到一片火光,狄人早已逃得无影无踪。
齐桓公传令扑灭大火,然后问叔颜:“邢国的旧城还能居住吗?” 叔颜回答:“逃难的百姓,大多都在夷仪一带,我希望能迁到夷仪,以顺应百姓的意愿。” 齐桓公于是命令三国各自准备筑城的工具,修筑夷仪城,让叔颜居住。他们还为邢国建立了宗庙,增添了房屋,牛马、粟帛等物资,都从齐国运来,将城中填充得满满当当。邢国的君臣,就像回到了原来的国家,欢呼声不绝于耳。事情办完后,宋、曹两国想要辞别齐国回国。齐桓公说:“卫国还没有安定下来,我们帮邢国筑了城,却不管卫国,卫国将会怎么看我呢?” 诸侯们说:“一切听从霸主的命令。”
齐桓公传令,将军队开往卫国,凡是筑城用的畚锸等工具,都让士兵们随身携带。卫文公毁远远地前来迎接。齐桓公见他穿着粗布衣服,戴着粗帛帽子,还没有脱下丧服,心中一阵怜悯,久久不能平静。于是说:“我借助各位的力量,想要为您选定都城,不知道哪里是吉利之地呢?” 卫文公毁说:“我已经占卜到了一块吉利的地方,在楚邱,只是筑城的费用,对于刚刚亡国的我们来说难以承担。” 齐桓公说:“这件事我来承担。” 当天就传令三国的军队,一起前往楚邱动工。他们又运来做门户的材料,重新建立了宗庙,这就是所谓的 “封卫”。卫文公感激齐国的再造之恩,创作了《木瓜》这首诗来歌颂此事。诗中写道:“投我以木瓜兮,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兮,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李兮,报之以琼玖。”
当时人们称赞齐桓公保存了三个即将灭亡的国家:立僖公以保存鲁国,修筑夷仪城以保存邢国,修筑楚邱城以保存卫国,有这三大功劳,这也是他能成为五霸之首的原因。潜渊先生读史诗写道:“周室东迁纲纪摧,桓公纠合振倾颓。兴灭继绝存三国,大义堂堂五霸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