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又问萧史:“你知道笙箫是如何制作的?起源于何时吗?” 萧史回答说:“笙,有生发之意,是女娲氏所造,取万物生发之义,音律对应太簇。箫,有肃杀之意,是伏羲氏所造,取肃清之义,音律对应仲吕。” 秦穆公说:“详细说说。” 萧史接着说:“我精通的是箫,那就只说箫吧。从前伏羲氏将竹子编成箫,形状参差不齐,模仿凤凰的翅膀;声音和谐美妙,如同凤凰鸣叫。大的叫‘雅箫’,由二十三根竹管编成,长一尺四寸;小的叫‘颂箫’,由十六根竹管编成,长一尺二寸,统称箫管。没有封底的,叫做‘洞箫’。后来黄帝让伶伦在昆溪砍伐竹子,制成笛子,横着有七个孔,吹奏起来也像凤鸣,形状较为简单。后人嫌箫管过于繁杂,就只用一根竹管竖着吹奏。又把长的称为箫,短的称为管。如今的箫,已不是古代的箫了。” 秦穆公问:“你吹箫为何能招来珍禽呢?” 萧史又回答说:“箫的形制虽然有所简化,但声音的本质没有改变。制作箫是为了模仿凤鸣,凤凰是百鸟之王,所以其他鸟儿听到凤凰的声音,都会飞来聚集。从前舜创作箫韶之乐,凤凰应声而来。凤凰都能招来,何况其他鸟儿呢?” 萧史对答如流,声音洪亮。秦穆公越发喜悦,对萧史说:“我有个女儿叫弄玉,精通音律,我不想把她嫁给一个不懂音乐的人,愿意把她许配给你。” 萧史神情严肃,再次拜谢推辞说:“我只是山野之人,怎敢高攀王侯之家呢?” 秦穆公说:“小女之前立下誓愿,要选择擅长吹笙的人为伴侣。如今你的箫艺,能通天地、感万物,比笙更胜一筹。况且小女还有梦中预兆,今天正好是八月十五中秋佳节,这是天赐良缘,你不能推辞。” 萧史这才拜谢应允。
秦穆公让太史挑选良辰吉日,为二人举行婚礼。太史奏报,今晚中秋佳节,是大吉之日,天上月圆,人间也将团圆。秦穆公便让侍从准备热水,让萧史沐浴洁身,赐给他崭新的衣冠,然后将他送到凤楼,与弄玉成亲。婚后,夫妻二人感情和睦,自不必多说。
第二天早上,秦穆公任命萧史为中大夫。萧史虽然位列朝堂,但不参与国家政事,每天都住在凤楼中,不吃人间烟火,偶尔喝上几杯酒。弄玉跟着萧史学习吐纳导气之法,渐渐地也能辟谷绝食。萧史教弄玉吹奏箫曲《来凤》。大约过了半年,一天夜里,夫妻二人在月下吹箫,忽然有一只紫凤落在凤台左边,一条赤龙盘在凤台右边。萧史说:“我本是上界仙人,上帝因为人间史籍散乱,命我下凡整理。于是在周宣王十七年五月五日,我降生在周朝的萧氏家中,成为萧三郎。到了周宣王末年,史官失职,我便将历史本末连贯起来,补充典籍的遗漏。周朝人因为我对史学有功,就称我为萧史,至今已经一百一十多年了。上帝命我担任华山之主,与你有前世的缘分,所以通过箫声让我们结合。但我们不应久留人间,如今龙凤来迎接我们,可以离开了。” 弄玉想向父亲辞行,萧史不同意,说:“既然成为神仙,就应该超脱无忧,怎能对眷属产生眷恋之情呢?” 于是,萧史骑着赤龙,弄玉骑着紫凤,从凤台向着云端飞去。(如今人们称佳婿为 “乘龙快婿”,就是源于这个典故。)当晚,有人在太华山听到了凤鸣之声。
第二天早上,宫中侍从将此事禀报给秦穆公。秦穆公怅然若失,许久才感叹道:“神仙之事,看来真的存在啊!倘若此时有龙凤来迎接我,我舍弃山河,就如同丢弃破鞋一般!” 他派人前往太华山寻找萧史和弄玉的踪迹,却一无所获。于是,秦穆公在明星岩修建祠堂,每年按时用酒果祭祀。这座祠堂至今仍被称为萧女祠,祠中时常能听到凤鸣之声。六朝时期的鲍照写过一首《萧史曲》:“萧史爱少年,嬴女童颜。火粒愿排弃,霞雾好登攀。龙飞逸天路,凤起出秦关。身去长不返,箫声时往还。” 江总也有诗写道:“弄玉秦家女,萧史仙处童。来时兔月满,去后凤楼空。密笑开还敛,浮声咽更通。相期红粉色,飞向紫烟中。”
秦穆公从此厌倦谈论战争,渐渐有了超脱尘世的想法。他将国家政事全部交给孟明视处理,每日修身养性,追求清净无为。不久,公孙枝也去世了。孟明视推荐子车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针虎,说他们都有贤德,国内人称他们为 “三良”。秦穆公将三人都任命为大夫,对他们恩宠有加。
又过了三年,也就是周襄王三十一年春天二月十五,秦穆公坐在凤台赏月,思念起女儿弄玉,不知道她身在何处,何时才能相见,想着想着便睡着了。在梦中,他看见萧史和弄玉骑着一只凤凰前来迎接他,一同游览广寒之宫,那里寒冷刺骨。秦穆公醒来后,就患上了寒疾,没过几天便去世了,人们都认为他是成仙而去。秦穆公在位三十九年,享年六十九岁。他最初娶晋献公的女儿为妻,生下太子罃,此时太子罃即位,就是秦康公。秦康公将秦穆公安葬在雍地,依照西戎的习俗,用活人殉葬,一共用了一百七十七人,子车氏的三个儿子也在其中。国人都为他们感到悲哀,为此创作了《黄鸟》一诗,这首诗收录在《毛诗?国风》中。后人评论秦穆公让 “三良” 殉葬一事,认为他死后抛弃贤才,没有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做好打算。只有宋苏东坡学士题写的《秦穆公墓》一诗,见解与众不同。诗中写道:“橐泉在城东,墓在城中无百步,乃知昔未有此城,秦人以此识公墓。昔公生不诛孟明,岂有死之日,而忍用其良?乃知三子殉公意,亦如齐之二子从田横。古人感一饭,尚能杀其身。今人不复见此等,乃以所见疑古人。古人不可望,今人益可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