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上军元帅郤缺急忙派人将赵穿的事情报告给赵盾。赵盾大惊,说道:“这个狂夫独自出击,一定会被秦军擒获,不能不救!” 于是,他传令三军,一同出击,与秦军交战。
再说赵穿冲入秦军营垒,白乙丙迎战,两人交战了三十多个回合,双方都有伤亡。西乞术正准备夹击,却看到对面晋国大军一起杀来,双方不敢混战,便各自鸣金收兵。赵穿回到本阵,问赵盾:“我本想独自击破秦军,为各位将领雪耻,为何这么快就鸣金收兵了?” 赵盾说:“秦国是大国,不可轻视,应当用计谋打败他们。” 赵穿说:“用计用计,我可受够这窝囊气了!” 话还没说完,有人来报告:“秦国有人来下战书。” 赵盾让臾骈去接待。使者呈上战书,臾骈转交给赵盾。赵盾打开一看,战书上写道:“两国的战士都未曾受挫,希望明日一决胜负!” 赵盾说:“谨遵命令。” 使者离开后,臾骈对赵盾说:“秦国使者嘴上虽然请战,但他的眼神游移不定,四处张望,似乎心神不宁,大概是害怕我们。他们今晚必定会逃走。我们可以在河口设下伏兵,趁他们渡河的时候发动攻击,必定能大获全胜。” 赵盾说:“这个计策非常好!” 正要下令设伏,胥甲得知了这个计谋,告诉了赵穿。赵穿便和胥甲一同来到军门,大声喊道:“众军士听我一言:我们晋国兵强将广,难道会比秦国差?秦国来约战,我们已经答应了;现在又想在河口设伏,搞偷袭,这岂是大丈夫所为?” 赵盾听到后,把他们召来说:“我原本没有这个意思,你们不要扰乱军心!” 秦国的间谍探听到赵穿和胥甲在军门说的话,秦军于是连夜逃走,又侵入瑕邑,从桃林塞撤了回去。赵盾也率领军队班师回朝,回国后追究泄露军情的责任。因为赵穿是国君的女婿,又是自己的堂弟,便特意免去对他的论处;专门将罪责归到胥甲身上,削去他的官爵,将他驱逐到卫国安置。赵盾又说:“臼季(胥臣)的功劳不可磨灭!” 于是,仍然任用胥甲的儿子胥克为下军佐。髯仙写诗议论赵盾处理此事不公:“同呼军门罪不殊,独将胥甲正刑书。相君庇族非无意,请把桃园问董狐。”
周顷王五年,赵盾担心秦军再次来袭,便派大夫詹嘉驻守瑕邑,以守住桃林塞。臾骈进言说:“河曲之战,为秦国出谋划策的是士会。此人在秦国,我们怎能高枕无忧呢?” 赵盾觉得有道理,于是在诸浮的别馆,召集六卿商议此事。(这六卿分别是:赵盾、郤缺、栾盾、荀林父、臾骈、胥克。)这天,六卿都到齐了,赵盾开口说:“如今狐射姑在狄国,士会在秦国,这两人都在谋划危害晋国,我们应该用什么计策应对呢?” 荀林父说:“请召回狐射姑,恢复他的职位。狐射姑虽然只擅长处理境外事务,但他父亲子犯有旧日的功勋,应该延续对他的赏赐。” 郤缺说:“并非如此。狐射姑虽然有旧日功勋,但他有擅自杀害大臣的罪行。如果恢复他的职位,如何能警戒将来的人呢?不如召回士会。(士会为人温顺且智谋过人,而且他逃到秦国并非他的罪过。狄国偏远,秦国却逼近我国,想要消除秦国的危害,首先要除掉它的帮手,所以说召回士会才是正确的。)” 赵盾说:“秦国正宠信重用士会,我们去请他,他肯定不会回来,用什么计策才能让他回来呢?” 臾骈说:“我有个好友,是先臣毕万的孙子,名叫寿余,也就是魏犨的侄子。他如今在魏国拥有食邑,虽然在国内享有世袭爵位,但没有担任实际职务。此人很善于随机应变,要招回士会,就全靠他了。” 接着,臾骈凑到赵盾耳边,说:“如此这般…… 你觉得怎么样?” 赵盾大喜,说:“那就麻烦你帮我办成此事。” 六卿散去后,臾骈当晚就前往寿余家中拜访,寿余出来迎接,两人坐定。臾骈请寿余到密室,将招回士会的计策告诉了他,寿余答应了。臾骈回去向赵盾复命。
第二天早上,赵盾奏报晋灵公,说:“秦人屡次侵犯晋国,应该让河东各城邑的长官,各自组织训练军队,在黄河岸边扎营,轮流戍守。并且责成拥有食邑的人前往监督此事,如果有失职的情况,就立即削夺其食邑,这样他们才会用心防范。” 晋灵公批准了这个奏请。赵盾又说:“魏国是大邑。如果魏国带头,其他城邑就不敢不听从。” 于是,赵盾以晋灵公的命令召见魏寿余,让他监督有关部门,组织军队前去戍守。寿余上奏说:“臣承蒙主上录用先世的功劳,在大县享受衣食,从来不懂军旅之事。况且黄河沿岸绵延一百多里,到处都可以渡河,让军士们暴露在外戍守,没有什么益处。” 赵盾发怒说:“你这个小臣,怎敢阻挠我的大计?限你三日内,把军籍呈报上来!再敢违抗,就按军法处置!” 寿余叹息着退下,回到家中闷闷不乐。妻子询问原因,寿余说:“赵盾无道,让我去督守河口,这要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你可以收拾家财,跟我一起去秦国,投奔士会吧。” 他吩咐家人准备车马。当晚,寿余要酒痛饮,又以饭菜不干净为由,鞭打了厨师一百多下,还不停地抱怨,说要杀了厨师。厨师跑到赵府,告发寿余想要背叛晋国投奔秦国。赵盾派韩厥率兵前去抓捕。韩厥故意放走寿余,只擒获了他的妻子儿女,关进了监狱。寿余连夜逃到秦国,拜见秦康公,诉说赵盾如何强横无道,说:“我的妻子儿女被关进监狱,我孤身一人逃脱,特地来投降。” 秦康公问士会:“这是真的吗?” 士会说:“晋国人多狡诈,不可轻信。如果寿余真的投降,他拿什么来献功呢?” 寿余从袖子里拿出一份文书,是魏国土地和百姓的数目,献给秦康公说:“明公如果能收留我,我愿意献上自己的食邑。” 秦康公又问士会:“魏国可以夺取吗?” 寿余用眼睛看着士会,还踩了踩他的脚。士会虽然逃到了秦国,但心里还是想着晋国,看到寿余这样的举动,暗中领会了他的意思,便回答说:“秦国放弃河东五城,是为了与晋国结为姻亲之好。如今两国交战,连年不息,攻城夺邑,全凭实力。河东各城,没有比魏国更大的了,如果能夺取魏国并占据它,再逐步收复河东之地,也是长远之计。只是担心魏国的官员害怕晋国讨伐,不肯归附我们!” 寿余说:“魏国的官员虽然是晋国的臣子,但实际上是魏氏的家臣。如果明公率领一支军队驻扎在河西,远远地作为声援,我有能力让他们归附。” 秦康公看着士会说:“你熟悉晋国的情况,必须和寡人一起去。” 于是,秦康公任命西乞术为大将,士会为副将,亲自率领大军前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