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三年五月初一,《大明律·匠法条款》经司礼监朱批通过,三司会审,内阁票拟,随后礼部便将其颁布天下。就在当日的朝会上,奉天殿内的气氛显得格外诡谲。
只见许天锡跪地,呈上《请正匠官名分之疏》,言辞激烈地弹劾陈大锤,称其“以匠人之身窃据六品之位,身着绣服逾越规制,扰乱祖宗所定的官制”。不仅如此,他还指出算学教材“以算学曲解经义乃是对先师的亵渎”。说罢,他手持《礼部则例》,厉声质问:“我堂堂大明朝,怎能容忍《周礼》沦为匠作的说明书?”
还没等朱厚照开口回应,陈大锤便越过班次,径直出列。他袖中的铁砧扣相互撞击,发出清脆而有节奏的声响。紧接着,他展开事先背诵的《匠官品级考》,有条不紊地说道:“宣德朝时,吴邦佐被授予主事之职,乃是从六品;成化朝时,蒯祥更是晋升为工部侍郎,官居正三品。而臣如今的‘舟师匠正’仅仅是从六品,又何来逾制之说?”言罢,他以算珠演示历代匠官品秩的演变过程,最后恭敬地叩首,又道:“倘若算学是对孔子的亵渎,敢问《论语》中‘百工居肆以成其事’这句话又当作何解释?”
这时,首辅杨廷和轻轻拂了拂衣袖,缓缓说道:“许卿忠心进谏,值得嘉奖。但匠法乃是对宣德遗训的复兴。”说着,他转向朱厚照,“陛下若念及许卿的拳拳忠心,可令其主持修订《匠官礼仪注》,将‘锚链补子’的形制、算学祭孔的仪轨详细规范,以此来端正视听。”这番话,既给了许天锡一个体面的台阶下,又巧妙地将匠官礼仪纳入礼部管辖范围,暗合“以礼驭技”的制衡逻辑。
匠法公布后的第二天,国子监便爆发了“墨池事件”。许天锡的门生们在太学广场上把《工器汇典·匠人列传》和《工器汇典·火器篇》的抄本浸入墨池,门生们高呼“奇技淫巧乱圣教”。恰巧此时,王巧儿正率领算生前往太学试讲途中,便前往抢救典籍,双方随即爆发了肢体冲突。算生们以算盘为武器,而士绅子弟则用《孝经》卷轴进行还击,这一事件,史称“珠卷之乱”。
王巧儿见状,赶忙登上明伦堂的台阶,迅速展开《子贡赎牛算例》的手稿,大声说道:“诸君可知,计算束修需用到均分术,计量粟米要用到盈不足术,这些可都是圣人的教诲啊!”说着,她指向楹柱上的“太极螺旋纹”彩绘,实际上这是陈大锤暗中授意匠人所绘制的,“此纹暗合《系辞》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理,许尚书昨日去祭孔,难道就没留意到大成殿鸱吻上也用了此纹吗?”算生们趁机展开《算学证道录》,将勾股术与《周易》卦象对照着详细讲解,士绅子弟们一时竟无言以对。
事件平息之后,李东阳向朱厚照上奏:“太学应当设立‘工礼兼修’这一科,让算生学习《周礼》,士绅子弟也需通晓《考工记》,如此或许能够消除双方之间的隔阂。”这一提议虽然遭到许天锡的反对,但却获得了杨廷和的默许。
在东南沿海地区,新科兵部职方司主事,提督海防事宜李承勋借着匠法推行的契机,展开了一番双重布局。他以“防御佛郎机”为名义,将陈大锤的福船改良方案纳入《筹海图编》之中。同时,他上奏请求调牛二虎进入浙直水师,表面上是“监督火器维护”,实际上却是暗中命其改良舰载火铳。他在给杨廷和的密折中写道:“匠官,乃是海权的关键所在。倘若能用算学让他们通晓其中的道理,再以军法约束他们的行为,其作用可抵十万甲兵。”
面对闽广士绅“开海伤农”的质疑,李承勋联合张恪推广“延安苜蓿轮作法”。在漳州试种的"闽南苜蓿"实际是根据朱厚照根据藩属国进贡提前引入的紫花苜蓿,其深根系特性意外改良了海疆盐碱地。张恪借此提出:"《考工记》云'橘逾淮为枳',今苜蓿渡海而荣,岂非圣朝德被四海之兆?",漳州试种成功后,他以“土宜学”理论宣称“海疆之利与农田可以相互补充”。他巧妙地利用匠法中“良工等免籍”这一条款,允许参与海防工程的匠人子弟进入当地县学读书,以此换取士绅对匠官制度的默许。
然后李承勋支持王巧儿改良“精铁七锻法”,并将其与延安棉花相结合,制成了能够抵御佛郎机炮火的“绵铁软甲”。此举不仅突破了技术封锁,还在工部内部扶植起一股对抗势力,使得工部尚书林瀚不得不做出妥协,默许部分匠官参与沿海军器的制造。
陈大锤的破例授职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军器局百户牛二虎联合二十余名匠官,以“陈大锤先例”为理由,请求朝廷设立“匠作指挥体系”,从百户到指挥使共分九级品秩。胡世宁以“祖制并无匠官领兵的先例”为由驳回了这一请求,却遭到匠人们的集体消极怠工,致使京城火器的修缮工作停滞了三日。锦衣卫介入调查后,扣发匠粮停发积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