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悠悠且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
学习,无疑是伴随着我们一生的活动。
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相比于动物间单纯重复的机械性、反复性、被动性的“技能学习”,以及对于新事物的一种“好奇”。
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们也会不断学习旧有新知,增长才干。
更多的,我们其实会在实践中不断佐证与探索更多的知识,并形成独具特色的体系观与价值观。
并且,我们在此之中所实现的体系观与价值观,也会在生活实际的反复对比与斟别下,在原有正确的价值观的基础上,不断的丰富与完善。
而在此基础上,社会与大自然、自己的家庭、图书馆与学校、还有社会等一系列社交场所,都是我们学习新知的重要场所。
只不过,虽说他们的相似性都比较强。
我们在不同地点学习,进而收获到的知识类型,不论是在某些具有关键特征“种类”上,还是在细微的“细节”里,多多少少都是会有区别的。
但是,学习性最强,接触知识最丰富且最广泛的地方,除了图书馆外,最重要的就是名为学校这个地方了。
然而,相比于现在传授知识类型丰富多样、研究探索较深层次知识的综合性学校,以及定点培养、专业性较强、且满足职业发展与的专门学校,以及其他种类丰富多样的学校学院大学。
像古代,在实际上,也是有许许多多的学校存在着的。
而这些学校,因为功能和所处地方的差异,说起的名字也会不一样。
古代的中国、西方,乃至是其他世界文明,他们的学校发展史都各具特色。
而且,在此之中,学院与学派的出现,无疑是让学习这门“工作”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也在无意之中,推动与促进同一领域之中的不同类别知识,或者是不同领域间的相似类别知识相互交流交融。
从而,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跨界融合产生了更多新种类的知识,从此开辟了新的学习与研究领域。
由此,不断往复,不断前进。
现在在地球上,无论是何种文明,学校的最早形态,其实都是部落之中有意与无意间互相学习某类知识技能的群体。
而这些“群体”的学习的方式,其实也是不断模仿其他人或者学习前人实践与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研究发展,最终实现超越他人与前人,形成独具特色的自我经验体系。
由此,便奠定了后世学习的基本“规律”。
古时候的中国,早在夏商西周时期,继部落之后,实际上就初步产生了较为系统化的学校-庠序。
而在这些学校接受老师传授经验,进行学习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当时社会中的大贵族与精英阶层。
而平民呢?实际上在那个时候是根本没有机会,也是很难有机会进入学校进行学习的。
直到后来,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宗法制逐步分崩瓦解,等级体系遭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而在这个时候,实际上,一些有识之士实际上就已经开始招收民间学生弟子了。
同时,像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及其相对应的学派,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出现并不断发展,最后崛起的。
这些学派,它们实际上对于当时的天下大势,以及诸多相应事宜,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就比如说儒家,它的代表人物是孔子,他提出“仁”的学说。他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因材施教”,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
而儒家的“亚圣”孟子,则是提出“春秋无义战”;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还主张不要过分开采资源,使自然资源能持续利用。
至于道家,它的代表人物是老子,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而庄子呢,则是认为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再然后,到了墨家,它的代表人物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法家呢,它的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兵家,它的代表人物是孙武,他的军事格言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阴阳家,它的代表人物是邹衍。
其学说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
而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并通过它们的相生相胜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除去这些当时在民间知名度较高的学院与学派外,其实还有许许多多的学派,他们也在积极用自己的观点来阐述世间天下万物运行的道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