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神医,我已寻得几位、精通古籍的文人雅士,他们负责文字的梳理、校对,
您这边,就着重于药方的甄别、补充,您医术精湛,经验丰富,定能让这些古老的药方,重焕生机,
咱们每日,在这藏书阁相聚,一同探讨研究,您看如何?”
王翠妞环顾四周,见这藏书阁内,书架林立,摆满了各类医药古籍,
有的纸张泛黄,透着岁月的沧桑,仿佛在诉说着、往昔医者的艰辛探索;
有的装帧精美,显然是精心保存之物,封面上的烫金花纹,还闪烁着微光,可见其珍贵。
王翠妞心中满是欣喜,眼中放光,点头应道:“甚好,一切听从长老安排。”
接下来的日子里,王翠妞每日早早便来到藏书阁,与众人一同,埋首于浩如烟海的典籍之中,
一日,众人围坐,研讨一本残旧古籍,上面记载着,一种疑难病症的疗法,但药方残缺不全,仿若拼图少了关键几块,
一位医者皱着眉头,手指轻点着古籍,忧心忡忡地说道:
“这药方缺失数味关键药材,实在难以判断其疗效,王神医,您经验丰富,可有见解?”
王翠妞接过古籍,仔细端详,那专注的神情,仿若在与古籍对话,片刻后,她眼中一亮,抬起头来,
“依我看,这几味缺失的药材,可从功效相近的药材中,寻找替代,
比如,这味‘千年雪莲’,珍稀难得,生长于极寒之地,采摘不易,可用‘天山雪参’代之,
二者皆有滋阴补阳、驱寒解毒之效,只是药力稍有不同,后续再佐以几味辅药,调和药性即可:
像加入三钱的白术,增强脾胃运化之力,使药力更好地被吸收;
再添两钱的当归,活血通络,以防寒凝瘀滞,如此搭配,既能弥补缺失药材的功效,又能确保药方稳妥有效。”
众人听后,纷纷点头,对王翠妞的见解,赞叹不已。
一位年轻的学者忍不住开口:“王神医,您这一番剖析,真让我等大开眼界,如此灵活运用药理知识,既遵循古方本意,又不拘泥于原方,实在是高啊!”
王翠妞微笑着摆摆手:“诸位过奖了,咱们整理典籍,为的就是传承与发扬,让这些良方造福更多人,
遇到难题,共同探讨钻研,总能寻出解决之法。”
这时,又有人翻开一本古籍,指着一处残缺方剂说道:
“王神医,您再看看这个,这是治疗消渴症的方子,可如今缺了主药,只剩几味辅药,实在让人头疼。”
王翠妞接过,仔细查看后,思索片刻道:“这消渴症,多因阴虚燥热所致;
依我看,可将麦冬作为主药补上,麦冬能润肺清心、养阴生津,对消渴症颇为对症;
再辅以石斛,增强滋阴之效,同时加上茯苓,健脾利湿,助身体运化水湿,平衡体内津液,如此,方子便能完整且有效。”
众人听了,再次纷纷称是,对王翠妞的医术,愈发钦佩。
负责抄录文人雅士,那一手蝇头小楷,写得是端端正正,对古籍的理解也颇为深刻,
遇上模糊不清的文字,多能依据上下文、和历史典故,推断个八九不离十。
在另一边,林府招募神医的消息,也如春风般传了出去,引得不少医者前来应试。
这日,一位中年医者前来,自称擅长外科疮疡之术,他眼神中透着自信与沉稳,
林府安排了一场考验,让他诊治一位,腿部生疮、久未愈合的病患,
那医者不慌不忙,先是轻轻揭开病患腿上的纱布,一股腐臭之气,弥漫开来,旁人忍不住皱眉,他却仿若未闻,
眼神专注地查看伤口,只见那伤口红肿溃烂,脓血渗出,周围的皮肤,也因长期炎症而发黑,
他一边查看,一边口中念念有词:“这疮疡拖得久了,湿毒内蕴,气血不畅,需先清理了,再用药拔毒生肌。”
说罢,他让人打来热水,亲自用干净的棉布蘸着热水,小心翼翼、擦拭伤口周围的脓血,
动作轻柔又果断,病患疼得直皱眉,他还不时轻声安慰:“忍着些,清理干净了,才能好得快。”
清创完毕,他从随身的药箱中取出几味药材,熟练地研磨调配,制成药膏,均匀地敷在伤口上,
几日后,病患的伤口,竟奇迹般地开始愈合,脓血渐少,新肉开始生长。
紧接着,又有一位老者前来,自称擅长诊治疑难杂症,尤其对那些,久医无果的病症、颇有心得,众人皆投以好奇目光,
林府也安排了一位,被怪病缠身多年的病患,这位老医者,先是细细打量患者,
问了诸多看似琐碎,却又关联紧密的问题,从日常饮食到作息习惯,再到发病前后的种种细节,
一番询问后,他闭目沉思片刻,而后睁眼说道:
“依我看,此病乃脏腑气血失衡,又兼外邪入体,积年累月而成。需以猛药驱邪,再慢慢调养气血。”
说罢,他开出一方,用药大胆却又有理有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