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便是在下所知晓的,君主临朝听政时应该保持的恰当态度!”说罢,张良微微低下头,目光中带着敬意,恭敬地看着刘邦,静静等待着刘邦的反应。
刘邦坐在高位之上,微微颔首,脸上露出一丝自得的神色,缓缓说道:“那倒是的!朕平日里与你等商议大事,做每一件事都是大家商量着来干的嘛!朕也明白,众人之智汇聚一处,便如同那璀璨星辰,比单靠朕一人之力更为强大。朕一直秉持着这个原则,谁说得对头,谁的主意切实可行,朕就按谁的来做。就比如说那次郦食其力劝朕分封六国后代,想让他们起兵来支持我们啊。”
刘邦说到此处,微微停顿,仿佛在回忆那段经历,随即摇了摇头,继续说道:“当时那郦食其说得头头是道,朕心中虽有疑虑,但也觉得他的话似乎有些道理,便有了分封的念头。可没想到啊,你这张良一听,立马便激烈反对,言辞恳切地将其中的利害关系剖析得淋漓尽致。朕思虑一番后,可不是立马就给取消了嘛!不过呢,朕现在想来,这事儿似乎觉得也是可行的。哼,朕把那些王位分封给他们,就如同给他们发了一张看似诱人却实则没有真正兑现权力的空头支票罢了!若真到了像如今这样的局面,朕再把他们权力废掉也就是了!朕身为天子,凡事皆在那掌控之中,还怕他几个不成?”
对于刘邦这种颇为自满且带着几分无赖的想着法,张良听在耳中,不禁无奈地摇着头,脸上露出一丝淡淡的笑意,缓缓说道:“陛下啊,此举恐怕不妥啊!这就好似那脱缰之马,一旦放跑,便难以驾驭。就怕弄成个尾大甩不掉,犹如那骑虎难下的局面啊!您想想那项羽,当初也是这般行事,不听忠言,分封诸侯,结果呢,诸侯各自为政,不听从他的调度,反而给他带来了无数麻烦,这是前车之鉴啊!何况啊,作为一国之君,信用乃是立国之本,就如同那大厦之基石,十分重要。若失信于天下,天下将不信焉!百姓、将士若对陛下失去了信任,那这江山社稷又将如何稳固呢?”
刘邦听张良这么一说,心中微微一凛,也不敢再乱说啥了。他沉默了片刻,却又不自觉地想起另一桩心事,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缓缓地说道:“唉,不过呢,这事儿倒是还有一桩让朕忧心啊。”
张良微微抬头,眼神中带着一丝疑惑,问道:“陛下,所忧者何事?”
刘邦皱了皱眉,缓缓说道:“不过,朕可又担心起韩信、英布和彭越这三个异姓王来了!这三人在朕的麾下,战功赫赫,皆是朕的得力战将。可他们手握重兵,又身处要地,难免让朕心里有些不踏实啊。”
张良听了,微微点头,神色凝重地表示理解,而刘邦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又接着说道:“不过,卢绾他倒是不让朕担心。这卢绾与朕自幼相识,朕知道他的为人和心思,他对朕忠心耿耿,绝不会有异心。”
说到此处,刘邦的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神色。他顿了顿,又说道:“还有那刘肥,本就是朕心爱的儿子,觉得把凡是说齐语之地皆封给齐国给他,是理所应当之事啊!那齐地广袤肥沃,朕就盼着他能在那好好发展,日后也能为朕的江山社稷出一份力。”
刘邦的神色微微一沉,继续说道:“只是对于曹氏,朕心中觉得是有所亏欠的啊。当年与她曾有过一段缘分,虽说那只是一时的玩笑,但朕终究对她心怀愧疚。只可惜她坚决不入宫,宁愿在民间呆着啊,朕也实在是没有办法,只能让刘肥代为照顾了,但朕心里总是有些愧疚的。”
张良听了刘邦的诉说,微微低头,片刻后,见刘邦不语,便接着说道:“陛下,周文王接着问道:‘君主要怎么样才能做到明察一切呢?’”
张良的话音刚落,刘邦的神色便变得专注起来,静静地等着张良继续说下去。张良不疾不徐地说道:“姜太公说道:‘眼睛贵在明亮,耳朵贵在灵敏,心灵贵在聪慧。要用全天下的眼睛去看,那就没有看不见的;用全天下的耳朵去听,那就没有听不到的;用全天下的心去思考,那就没有不知道的。所以,集中天下的聪明才智,就能明察一切不被蒙蔽了。’”
刘邦听后,微微露出疑惑之色,不解地说道:“这怎么可能呢?天下如此之大,百姓众多,各有各的想法和心思,又哪能将他们的眼睛、耳朵、心思都集中起来为己所用呢?这让朕觉得有些不切实际啊。”
张良笑着说:“陛下,姜太公只是用此来表明君主思考问题的出发点而已啊。他的意思是说,君主考虑问题,要从全天下人的角度出发去考虑啊。”
张良稍作停顿,脸上露出一丝沉思的神色,又接着说道:“不过啊,‘君主在位时,要安详稳重而镇静,柔和有节而有主见,善于与臣下在一起讨论问题且不固执己见。虚心平意,用公正的态度对待事物’。这是很为重要的!姜太公是如此对周文王说的。而这按老子的说法,是要随时保持虚静,而明悟大道于本心中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