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做出了一个看似令人意外的决定——叫太子刘盈领兵去抗击英布。实际上,这恐怕也只能算是他一时之气话而已。
刘邦心里如同明镜一般,自己那太子刘盈究竟有几斤几两,他心里就更清楚不过了。刘盈虽说贵为太子,平日里也心怀壮志,试图在这纷繁复杂的朝堂和天下格局中崭露头角,然而,他在领兵作战这方面却着实是缺乏经验和功绩的。毕竟,他生长于相对安逸的宫廷之中,未曾真正经历过那些残酷血腥的战场洗礼,行兵打仗的诸多策略和实际指挥能力,还远远没有达到一个成熟的帝王所需的高度。
况且,消灭英布,这可绝对是关系到大汉江山社稷的国之大事,关乎着天下的安定与繁荣。对于此,刘邦向来都是极为重视,不敢有丝毫懈怠的。回想起之前的局势,韩信和彭越这两位曾经与自己一同征战、立下赫赫战功的功臣,先后被他以各种理由或削弱或消灭。这其中的缘由,自是一言难尽,但无疑都在巩固他所建立的这片江山。而陈豨之乱,也在刘邦的精心谋划下,基本上算是得到妥善解决了。
可这英布,却好似是心腹中最后那根扎得极深的硬刺,让他心急如焚。英布武力高强,野心勃勃,其麾下的军队也是作战勇猛,在大汉的疆土上横行无忌。如今,只有彻底平定英布之叛,才能真正让大汉的江山安稳下来。面对如此棘手的难题,刘邦又怎会真的就要逼着尚未成熟历练的刘盈去平叛英布呢?这不过是他在那情绪激动之时说出的气话罢了。
然而,刘邦此举绝非毫无深意,他借此来好好地敲打了一顿众将。只见他站在朝堂之上,目光严厉地扫视着一众将领,随后便是一通怒不可遏的乱骂。那话语间,满是指责与愤懑,大致意思就是,这些平日里骄横跋扈的骄兵悍将们,平日里只认他刘邦一人可以统率,除了他,连太子的权威都不买账,如此这般,以后又怎么能将大汉的安危和未来全都寄托在他们身上呢?
这一番臭骂,让这些平日里性子火暴、不可一世的众将们瞬间都默不作声了。他们深知,眼前这位刘邦,虽然此刻身体抱恙,但其威严和手段依旧让人胆寒。的确,若真让他们跟着那在战场经验和军事才能上都颇有不足的太子刘盈去攻打英布,他们心里谁都不情愿啊!毕竟英布可是个相当难缠的对手,面对这样一个强劲的敌人,他们自然希望能由更有能力、更靠谱的将领统领,才能确保战局的有利和自身的安全。
但话又说回来,刘邦把他们骂成这副模样,似乎又有些不太公平,有点冤枉他们了。这些将领们,在跟随刘邦征战天下的岁月里,哪一个不是冲锋陷阵、出生入死,在无数次战役中立下汗马功劳?他们的能力虽各有长短,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确实在保卫大汉江山、建立汉室基业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只不过,他们早就习惯了这个看似脾气暴躁却又有着卓越智慧和远见卓识的刘邦时不时地冤枉着他们、责骂着他们。所以,此刻面对刘邦的责骂,他们只是以集体沉默来表示都在认真听着刘邦训话。
待刘邦骂完众将后,又故作无奈地玩儿起哀兵必胜的老把戏来。只见他微微叹息,摆出一副极为为难的姿态,说自己如今也是没得办法啊,这身上的病痛让他力不从心,可面对关乎天下安危的英布之乱,他实在不忍心坐视不理,只能强忍着病痛,带着大家一起去御驾亲征了。
众将们听了刘邦这番话,心里想得也正是这般道理。他们深知此次英布之乱的严峻性,也明白刘邦这么做皆是出于对江山社稷和天下百姓的忧虑。再看刘邦,那病恹恹的模样确实尽显憔悴,但目光中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于是,众将纷纷表示,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皇上肝脑涂地、效犬马之劳,誓必消灭英布,还天下一个太平。
看到众将们态度如此坚决,刘邦的内心也稍稍安定了些。然而,他也从这次的朝堂纷争和众人的反应中看得出来,想要让文武众臣都毫无保留地支持服从太子刘盈,显然是不可能的。这无疑在刘邦本就因病痛而疲惫不堪的心头又增添了几分忧虑,更加加重了他对身后事的担忧。
不过,那一向对刘邦无比尊崇和忠心的樊哙,此时如此热心地串联众将进谏,倒是引起了刘邦的高度注意。樊哙,这位昔日的兄弟伙,和刘邦在往昔的岁月里共同历经无数风雨,情同手足。现如今,他既是刘邦的连襟,又是手握重权的大臣,地位举足轻重。在这等关键时刻,他的行为举止,自然不能不让刘邦上心。
以樊哙那直肠子和大老粗的性格,向来都是直来直去,心中所想都会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他肯定是想不到要如此精心地联络众将一起来进谏这件事嘛!毕竟当年刘邦在秦宫中享受温柔乡时,樊哙也曾只身闯进来,为了大局考虑,毫不客气地把刘邦吼了一通而已。而现在他的这种做法,背后必然是有人在授意的!而这个幕后的主使,刘邦心里隐隐约约已经猜到了,肯定就是吕后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