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广为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以及“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这两种说法之所以能够在民间根深蒂固,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了《三国演义》这部文学巨着和大量民间传说的深远影响。毕竟《三国演义》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地塑造了诸葛亮这一近乎完美的智慧型人物形象,在民间广泛传播的过程中,人们对诸葛亮的神化和崇敬之情愈发浓烈;而民间传说又像肥沃的土壤,滋养着这些观念不断生长和传播,最终使得这样的说法成为了民间固定的表述。
然而,在历史的真实面貌中,对于诸葛亮的评价并非一味地都是赞美。有相当一部分观点认为,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其实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并不像他在人们心中那般军事才华横溢。就拿他发起的北伐行动来说吧,这一系列军事行动看似有着宏大的目标,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却给蜀汉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频繁的军事征伐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长期的征战使得百姓们不堪重负,劳民伤财的情况极为严重,进而极大地削弱了蜀汉这个本就相对弱小的国家的国力。
当年,司马懿对诸葛亮曾有过这样一针见血的评价:“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这番评价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在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期间产生的。其实,在前面的两次北伐中,诸葛亮就因为用人方面出现失误,以及粮草供应无法及时跟上等问题的困扰,不得不黯然撤军。而这一次北伐,诸葛亮可以说是做了极其充分的准备,不仅将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考虑周全,而且他本人的精神状态也十分饱满。在得到蜀汉后主刘禅的应允之后,诸葛亮倾全国之力,率领着 10 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出祁山,目标是攻打曹魏的安定、天水地区。消息传到魏国,魏明帝曹睿当时就十分担心局势的发展,专门向足智多谋的司马懿询问关于战况的问题。司马懿沉思片刻,便用上述那番话回答了魏明帝。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后续的战事发展竟然果不其然地如司马懿所预言的那般。
再看《三国志》,这部记录三国历史的权威着作出自陈寿之手。鲜为人知的是,陈寿的父亲正是蜀汉负责修史书的重要官员。凭借着这一层特殊的关系,陈寿得以深入了解蜀汉官员的各种动态。后来,司马炎统治时期,安排陈寿编着这段三国历史的阶段。陈寿在对诸葛亮的评价中这样写道:“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简而言之,陈寿认为诸葛亮在治理国家方面展现出的卓越才能,是可以和管仲、萧何相提并论的。可在军事能力这一块,却并非他的强项。
除此之外,关于诸葛亮的个人品德和政治手段,后世之人也存在多种不同的看法。有些人无比敬仰他,认为他忠诚勤勉,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蜀汉政权,真正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了心中的理想和信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也有一部分人对他的某些决策提出了质疑,觉得在这些决策过程中,他表现得过于谨慎,有时候甚至显得有些优柔寡断,而且所运用的手段也不够高明,错失了不少良机。
就连伟大领袖毛主席,对诸葛亮的评价也颇具代表性。毛主席经过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后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虽然在对战略形势进行分析时,观点独到,具有前瞻性,但是真正到了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却暴露出了一些先天性不足,这些不足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毛主席强调,我们看待诸葛亮的战略决策,应当从整体局势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考量,在某些关键的方面,诸葛亮的决策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失误。所以,说他“其智近妖”,不过是后人对他的一种过度追捧罢了。
其实仔细剖析,诸葛亮在履行“先帝遗命”展开北伐的过程中,确实有些不顾蜀国的实际国力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六次出祁山,这种穷兵黩武的做法,几乎将自己的家底都折腾得差不多了,完全掏空了蜀国的财富和人力。这无疑为蜀国的最终灭亡埋下了最为致命的隐患。从后续的情况来看,哪怕是邓艾率领区区一万多不到两万的人马,仅仅凭借他巧妙地偷渡阴平小道这一奇兵之计,就直抵蜀国腹地。当邓艾打到绵竹的时候,一举击败诸葛瞻,可是在沿途几乎就没有受到蜀国军民像样的抵抗。由此可见,在当时老百姓的心目中,对于蜀汉政权已经是失望至极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诸葛亮搞的那一套带有浓厚个人色彩,类似先秦时期管仲的“以智治国”模式,最终并没有得到民心。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云:“以智治国国之贼!”回溯历史,为了实现北伐大业,重新恢复汉室的江山社稷,诸葛亮似乎陷入了急功近利的泥沼。为了维持庞大的战争费用,他不惜采取横征暴敛的手段,对百姓的生活状况完全弃之不顾。也不知道这是否就是历史学家陈寿在为诸多名将立传时,却偏偏不愿为诸葛亮立传的原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