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岗军的士兵们,每日仅有粗茶淡饭维生,连基本的军饷都成了奢望。在这样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他们原本高昂的士气渐渐低落,心中满是对李密所作所为的不满与抱怨。而在这众多将领中,单雄信更是对李密这种行为表现出了极度的愤懑与不满。单雄信是瓦岗军的一员猛将,作战勇猛无比,在军中威望颇高,他多次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如今却得不到李密的重视和应有的待遇,这让他怎能不气愤。
贾闰甫、徐茂公等一众忠诚而明智的大臣,多次诚恳地劝说李密,希望他能够以大局为重,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以挽回瓦岗军日益涣散的局面。贾闰甫言辞恳切地说道:“主公,如今将士们心生不满,若不及时安抚,恐生变故。我们应当以将士们的利益为重,方能稳定军心,成就大业。”徐茂公也忧心忡忡地进谏:“主公,军心乃军队之根本,如今军心不稳,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还望主公能够听取忠言,做出改变。”然而,李密此时已被骄傲蒙蔽了双眼,他坚定地认为这些众将如今已渐渐有了骄兵悍将的态势,不再听从他们的忠言劝谏。他对贾闰甫和徐茂公的话置若罔闻,依旧我行我素。
自此,李密开始逐渐疏远徐茂公等曾经与他并肩作战、并肩谋划的战略智囊。更为离谱的是,他反而对贪财的邴元真言听计从起来。此时的李密,心思已然完全偏向了个人的私欲,他脑子里已经开始计划着要积攒一笔巨资,用作日后入主洛阳后修建宫廷的花费。在面对将士们对合理待遇的需求时,他却将这一切当作暂时可以忍受的艰难,满心以为等最终取得胜利之后,便可以给予大家无比丰厚的封赏和犒劳。他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之中,却没有意识到眼前的危机正在一步步逼近。
唐武德元年(618年),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王世充敏锐地察觉到了李密与宇文化及已经两败俱伤的绝佳时机,犹如猛虎出笼,果断地举兵袭击瓦岗军。
在战斗一开始,王世充便展现出了他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他派出精锐部队,对瓦岗军数员骁将发起了迅猛而猛烈的攻击。这些骁将尽管英勇无畏,但在王世充精心准备的战术面前,还是节节败退,瓦岗军的先头防线也因此受到了严重冲击。王世充的部队如潮水般涌来,他们配合默契,有的正面强攻,有的侧翼包抄,让瓦岗军的骁将们难以抵挡。
李密得知这一紧急军情后,当机立断,做出了严密的军事部署。他命令王伯当据守金墉城,这座雄伟的城池有着坚固的城墙和高耸的箭窗,王伯当在此精心布置防御工事,准备应对可能到来的攻击;同时,他让邴元真守洛口仓城,洛口仓城地势险要,粮草充足,邴元真深知责任重大,全力守护着这座重要的城池;而李密自己,则亲率精兵火速赶往偃师,准备在这场生死对决中,与王世充一较高下。李密骑着一匹矫健的战马,身先士卒,带领着精兵们奔赴战场,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自信,然而他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军队此时已经危机四伏。
徐茂公作为李密的心腹谋士,此刻深知局势的严峻性,他深知正面交锋,瓦岗军或许会因疲惫之师而陷入不利境地。于是,经过深思熟虑,他向李密提出了一个大胆而富有战略智慧的建议:避开王世充主力的锋芒,转而偷袭东都。这一计策犹如一把利刃,如能在隐蔽处给王世充致命一击,可解瓦岗军燃眉之急,甚至可能扭转整个战局。徐茂公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计划:“主公,王世充此次来势汹汹,其主力必定精锐无比。我们若与之正面交锋,恐难以取胜。不如我们避开其锋芒,率领精锐部队偷袭东都。东都空虚,我们若能一举拿下,王世充必然回救,到时候我们再设伏攻击,定能大破敌军。”
然而,李密此时却因多次战胜王世充,且刚刚又打败了强大的宇文化及,内心充满了骄傲与轻敌。在他看来,王世充不过如此,自己完全有能力轻松击败这个对手。徐茂公的建议在他耳中,不过是多余之举,所以他并未采纳。
王世充这边,虽然心急火燎地想要趁着李密军队疲惫之际发起攻击,可他又深知自己麾下这支军队人心不齐的隐患。为了鼓舞士气,他心生一计,于是开始宣扬一个神秘而荒诞的谣言。
他故弄玄虚地宣称,左军卫士张永通三梦周公,而周公在梦中明确地向他宣意,将亲自领兵助力他攻击贼人。为了显示这一“神迹”的真实性,王世充不惜花费重金,为周公立庙。此后,每次出兵前,他都要亲自率领手下将士到周公庙中虔诚地祈祷,祈求周公的神灵庇佑他们能够旗开得胜。他还在庙中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宰杀牛羊,献上祭品,让士兵们感受到周公的存在和庇佑。
不仅如此,王世充还让巫师出面宣化。巫师站在众人面前,用一种神秘而庄严的口吻宣称,周公已然下达旨意,令仆射(指王世充)紧急讨伐李密,此次出征必将大获全胜;而那些不立即出兵者,将会遭受天谴,不治而亡。要知道,王世充的兵将大多是楚地人,他们向来对神灵之事有着深深的敬畏之情,面对巫师这番蛊惑人心的言说,都信以为真,纷纷摩拳擦掌,争相请求出征,渴望在战斗中成为周公庇佑下的英雄。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狂热和斗志,仿佛被注入了无尽的力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