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另一边,另一个让李世民深为厌恶的人便是朱粲。这个出身土匪的人,本性凶悍残暴,犹如一头没有人性的野兽,毫无怜悯之心。他凭借着一时的勇猛,在南阳一带称霸称反王,一时间威风八面,却也因此无恶不作。他所到之处,百姓们的生活陷入了无尽的黑暗,鸡飞狗跳,民不聊生。村庄被洗劫一空,百姓们流离失所,哭声、喊声回荡在每一片遭受他践踏的土地上。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他终究还是在与杨林的交锋中败下阵来,犹如丧家之犬,被迫辗转投了王世充。
但他那残暴的性格并未因投靠而有所改变,在他所驻军的每一个地方,老百姓都好似遇到了活阎王一般。百姓们不仅承受着沉重的赋税和徭役,生活苦不堪言,稍有不顺从还会遭受他的残酷迫害,生命财产毫无保障。他随意杀人,抢夺百姓的财物,将百姓的痛苦当作自己取乐的资本,让生活陷入了无尽的水深火热之中。人们对他恨之入骨,却又敢怒不敢言。
当朱粲最终被斩杀的消息传开后,那些曾经遭受他迫害的老百姓们压抑已久的愤怒如火山般喷发而出。他们纷纷拿起手边能找到的武器,瓦块、砖头朝着朱粲的尸体砸去,发泄着心中满满的仇恨。每一块砸向尸体的砖石,都承载着百姓们多年来的痛苦与怨恨。不一会儿,尸体的周围便堆成了一座小山,仿佛是正义对邪恶的一种宣泄,是百姓们对多年苦难生活的一种抗议。
与此同时,李世民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各项善后工作。他拘押了韦节、杨续、长孙安世等十几个人,这些人与王世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是他的亲信谋士,或是重要将领。李世民将他们送往长安,交由李渊亲自发落,以彰显法律的公正与威严,让所有人都明白,与逆臣勾结必将受到严惩。
对于洛阳城中的百姓,李世民展现出了一位明君的宽厚与仁慈。那些没有罪却被王世充关押起来的无辜之人,全部被释放,重新获得了自由和安宁。他们走出牢房,重见天日,眼中满是对李世民的感激之情。而对于那些在王世充统治时期被冤杀的无辜百姓,李世民下令作诔文加以祭奠,以此来告慰那些含冤离世的灵魂。他派遣官员,详细调查每一个冤案,为死者正名,让正义得以伸张。
窦建德兵败的消息传来后,左仆射齐善行与建德之妻曹氏当机立断,率领百骑疾驰逃离战场,一路北上回到洺州(今河北邯郸)。窦建德的余下部众在失去主帅后,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打算拥立窦建德的养子为王,试图重新凝聚力量,东山再起。他们不甘心就这样失败,心中还燃烧着复仇的火焰。然而,齐善行却力排众议,他深知大势已去,唐朝的崛起已是不可阻挡之势。盲目抵抗只会让更多的百姓陷入战火,遭受苦难。他站出来,向众人分析局势,言辞恳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最终,他果断地带领百官以及传国玉玺向唐朝投降,以保全一方百姓的安宁。他的这一决定,虽然让一些人感到失望,但却避免了更多的流血冲突,为百姓带来了和平的希望。
武德四年(公元 621 年)七月,窦建德被当作重要战犯送至长安,在长安的闹市中被当众处斩,结束了他复杂而又颇具争议的一生。他曾经也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带领着自己的军队,在乱世中崛起,为百姓谋福祉,也曾与各方势力争雄。然而,命运的车轮无情地转动,最终他还是倒在了历史的洪流之中。他的死讯传来,有人拍手称快,有人暗自叹息,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传奇。
李渊在宫殿之中,严词历数王世充的种种罪状,眼神中满是对这个逆臣的厌恶与痛恨,大声质问他该当何罪。王世充跪在地上,虽已陷入绝境,却依然狡辩道:“我的罪固然该杀,但秦王曾答应我不死。”他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却又试图抓住这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李渊听了他的辩解,微微皱眉,考虑到李世民此前的承诺,最终还是赦免了他的死罪,将他贬为庶人流放巴蜀。这本是他的一线生机,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放过王世充。
没过几日,王世充的仇家独孤机的儿子独孤修德,趁着看守的士兵一时疏忽,防守出现漏洞,手持利刃杀掉了王世充及其兄长。李渊听闻此事后,仅仅只是罢免了独孤修德的官位,并没有过多地去追究此事。或许在李渊心中,王世充罪有应得,他的死也算是给各方一个交代。此后,其他王氏亲族也陆续以谋反等罪名被一一处死,王世充家族彻底走向覆灭。曾经在洛阳城威风凛凛的王世充家族,如今只剩下一片废墟,成为了历史的尘埃。
窦建德被杀害的消息在河北一带引起了轩然大波,那些曾经跟随窦建德的将士们无不感到愤怒与悲痛。他们无法接受一代豪杰竟然死于非命,心中的怒火被彻底点燃。他们对窦建德充满了忠诚与敬仰,认为他的死是不公平的。于是,他们推举刘黑闼为王,一时间,河北大地风云再起。刘黑闼深知将士们的心情,他发誓要为窦建德报仇雪恨,带领着这支充满复仇火焰的军队,开始了与唐朝的对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