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唐盛世的辉煌篇章中,唐太宗李世民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军事才能和深邃的战略眼光,成为了千古传颂的明君典范。然而,即使是这样一位伟大的帝王,也面临着诸多复杂而棘手的难题,其中就包括这回如何处理诈抚突厥颉利可汗的事。
放虎归山,绝非唐太宗李世民的行事作风。在他的理念里,除恶务尽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这才是战略天才李世民所追求的终极目标。突厥颉利可汗虽在战场上败给了大唐,但其实力并未完全耗尽。若此时心慈手软,放他一马,让其有机会重整旗鼓,休养生息,日后必将成为大唐的心腹大患。李世民深知,突厥一直是大唐北方边境的巨大威胁,一旦让其死灰复燃,不仅会破坏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还会给大唐百姓带来无尽的灾难。因此,从战略的高度来看,绝不能让突厥再次崛起。
然而,此事又极为敏感,关键是不能明说!毕竟此次所派遣去和谈的唐俭,也是两朝老臣,一直为朝廷效力,忠心耿耿。唐俭此次前往突厥,本是带着和平的使命,若此时突然改变策略,趁机突袭突厥,不仅会让唐俭陷入险境,也会让朝廷的信誉受损。而且,此事若是挑明了是他的意思要这么做,这对于他自己的声誉也着实颇有影响。李世民一直以仁义之君的形象示人,若此时背弃和谈的承诺,天下人会如何看待他?一旦处理不当,会被天下人视为出尔反尔、背信弃义之辈,这将严重损害大唐的威望和形象。
周围回纥、土谷浑等国又会怎么看自己?他们会不会因此而对大唐心生忌惮,甚至联合起来对抗?大唐虽然强盛,但周边的这些国家也并非弱小,一旦他们联合起来,对大唐的边境安全将构成巨大威胁。李世民深知,维护周边的和平稳定关系对于大唐的长治久安至关重要,若因一时的决策失误而引发周边国家的敌意,后果不堪设想。
朝中的老臣们又会如何看待自己?会不会认为朕行事残忍,不顾念旧情?朝中众臣大多是跟随李世民多年的老臣,他们对李世民的为人和行事风格有着深刻的理解。但此次事件的复杂性超出了常规,若处理不当,很可能会引起朝中大臣们的误解和不满。他们会认为李世民违背了仁义之道,甚至会对李世民的决策产生质疑。这不仅会影响朝中的团结,还可能引发朝政的动荡。
这一切,都如同一把利刃,悬在李世民的头顶。李世民深知,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关乎大唐的兴衰荣辱,绝不能轻易做出决策。
此事断不能明说,唯有意会!李世民必须在维护大唐利益和声誉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既要确保突厥不再成为威胁,又要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和纷争。他需要通过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手腕,巧妙地化解这一难题,让所有人都能理解他的良苦用心,同时又不损害大唐的威望和形象。这不仅是对李世民个人智慧的考验,更是对大唐王朝能否继续稳定发展的关键考验。
身处前线的李靖和李世绩,皆是军中的佼佼者,他们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军事经验,在战争中展现出卓越的才能。对于颉利可汗的意图,他们早已心知肚明。
尽管颉利可汗在战场上遭受了挫败,但他的人马仍然众多。如果让他成功穿越广袤的沙漠,抵达九姓铁勒的领地,得到他们的庇护,那么唐军要想追击并消灭他,将会面临巨大的困难。那漫长的道路、险阻的地势,都将成为唐军前进的阻碍。
然而,李靖和李世绩不仅仅是因为这些实际因素而决定不让颉利可汗逃脱。更重要的是,他们似乎能够洞悉唐太宗内心的真实想法——绝不能放虎归山。
这种默契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他们对唐太宗的了解以及对国家利益的深刻认识之上。他们深知,一旦让颉利可汗逃脱,他必将东山再起,给唐朝带来更大的威胁。
因此,他们二人早已摩拳擦掌,心中拟定的计划就是要一举消灭突厥,绝不给颉利可汗任何喘息的机会。在他们看来,君主虽然不便亲自出面,但他们愿意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替君主完成这一至关重要的任务。
“君主不方便做的事,就让我们来完成吧!”带着这份坚定的决心,他们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征程,决心将颉利可汗彻底消灭,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李积与李靖会师之后,两位大唐名将并肩而立,目光如炬,一同凝视着前方的战场地图。他们细细商议作战计划,气氛庄重而紧张。李积的目光深邃而坚定,仿佛能洞察战场的风云变幻。他缓缓说道:“颉利虽然战败,但麾下人马众多,实力不容小觑。若是让他顺利走过沙漠,得到九姓铁勒的庇护,那漫长的路途,险象环生的地势,咱们想要追上去,可谓是难如登天。如今皇上下诏派唐俭到那里去,突厥必定会放松戒备,认为大唐并无追击之意。咱们随后迅速出击,趁其不备发动袭击,如此一来,便可以不战而平定贼寇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