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弘历与陶巧儿成婚之后,二人对慈善事业的热忱丝毫不减,反而愈发高涨。
他们的身影频繁穿梭于大街小巷、灾荒之地,为百姓送去温暖与希望。无论是偏远山村的孤寡老人,还是遭受洪涝旱灾的难民,都曾得到过他们的救助。
有一回,他们来到一个刚遭受洪涝灾害的村庄。村庄里一片狼藉,房屋被冲垮,庄稼被淹没,百姓们满脸悲戚,眼神中满是绝望。
陶巧儿见此情景,心里很不是滋味,立刻和弘历组织人手搭建临时住所,发放食物和药品。
弘历亲自带领着青壮劳力清理淤泥,修缮房屋;陶巧儿则细心照料受伤的百姓,安抚着惊恐的孩童。
数日后,村庄渐渐恢复了生机。百姓们看着修缮一新的房屋,手中捧着足以维持生计的粮食,心中满是感激。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满含热泪,带着全村人来到他们面前。老者“扑通”一声跪下,声音颤抖地说道:“王爷、王妃,你们就是我们的再生父母啊!若不是你们及时赶来救助,我们这一村老小,真不知道该如何活下去。”众人纷纷跟着跪下,此起彼伏的感恩声在村子上空回荡。
“王爷王妃大恩大德,我们无以为报,往后王爷王妃但凡有任何吩咐,哪怕是赴汤蹈火,我们也绝无二话!”一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大声表态,脸上写满了坚定。
从那以后,关于弘历和陶巧儿的善举在民间口口相传,越传越远,越传越神。每到一处,百姓们都对他们感恩戴德。
有人自发组织起来,为他们送上亲手制作的食物和衣物;还有人将他们的善举编成歌谣,在坊间传唱。
孩子们看到他们,会兴奋地跑上前,拉着他们的手,眼中满是纯真的欢喜;老人们则会满含热泪,颤颤巍巍地向他们鞠躬致谢,那一声声“大恩大德,无以为报”,便是他们在百姓心中威望的最好见证。
随着他们的善举不断流传,百姓们对他们的崇敬之情愈发深厚。一些地方的百姓聚在一起商量,决定为陶巧儿建立雕塑,就像佛堂里供奉佛像一样,给她上香,把她当成神女供奉起来。
“王妃就是上天派来拯救我们的神女,她心善貌美的,一定要让她的模样,世世代代被铭记!”一个农妇激动地说着,周围的人纷纷点头赞同。
消息传到宫中,雍正听闻后,心中满是感慨。他深知,慈善之举不仅能为百姓谋福祉,更能为皇家赢得民心。
弘历和陶巧儿的所作所为,无疑为皇室增添了无上的荣耀。看着儿子与曾经自己心爱的女子携手为百姓奔波,他虽有过一丝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但更多的是对他们的支持与欣慰。
他私下里将弘历召入宫中,父子二人相对而坐。雍正看着弘历,眼中满是期许:“弘历,你与福晋一心为民,所作所为朕都看在眼里。百姓的口碑便是你们最大的功绩,切不可懈怠。”
弘历连忙起身,恭敬地说道:“儿臣谨遵皇阿玛教诲,定当与巧儿竭尽全力,为百姓做更多实事。”
雍正微微颔首,又道:“朕已决意将皇位传于你,你日后要以天下苍生为念,莫辜负朕的期望。”
弘历心中一震,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他“扑通”一声跪下,叩首道:“儿臣定当不负皇阿玛重托,以仁爱治国,保我大清国泰民安。”
从宫中出来后,弘历第一时间回到王府,将这个消息告诉了陶巧儿。陶巧儿又惊又喜,看着弘历,眼中满是坚定:“既然如此,我们更要做好慈善,为你日后登基积攒民心。”
此后,他们更加用心地投入到慈善事业中。他们四处奔走,筹集更多的善款和物资;还亲自教导百姓耕种、纺织之术,帮助他们自力更生。
而雍正也在暗中给予他们支持,无论是在人力还是物力上,都为他们大开方便之门。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大清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弘历和陶巧儿在百姓心中的威望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弘历与陶巧儿夜以继日的不懈努力下,时光缓缓流逝,数年光阴转瞬而过。
这几年间,他们的足迹遍布大清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处都留下了他们为百姓谋福祉的深刻印记。
在农业上,他们引入了新的耕种技术和高产作物品种。陶巧儿亲自深入田间,耐心地为农民们讲解新的种植方法,从播种的间距到灌溉的时机,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弘历则利用皇家的资源,调配人力物力,兴修水利,确保农田在干旱时也能得到充足的水源灌溉。
渐渐地,原本贫瘠的土地变得肥沃,粮食产量逐年攀升。丰收的季节里,金黄的麦浪在田野间翻滚,农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粮仓也变得满满当当。
商业上,他们整顿市场秩序,降低商户的赋税,鼓励贸易往来。弘历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政策,吸引了各地的商人前来交易。
陶巧儿则关注着商户们的经营状况,为他们排忧解难。在他们的推动下,商业繁荣发展,城市里店铺林立,街道上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随着百姓生活日渐富足,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大幅增加,国库充盈。大清的国力蒸蒸日上,变得愈发强大。
周边的小国和附属国感受到了大清的崛起,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曾经还怀有一丝侥幸心理的邻国,如今彻底收起了轻视之心,纷纷以敬畏的姿态面对大清。
他们频繁派遣使者前来朝拜,使者们带来了本国最珍贵的特产和奇珍异宝,进献给大清皇帝,表达对大清的尊崇和臣服。
在朝拜仪式上,使者们恭恭敬敬地跪地叩拜,言辞谦卑:“大清国力昌盛,实乃天下之福。我等小国愿永远追随大清,岁岁来朝,年年进贡。”
附属国的国王们也亲自致信,信中满是讨好与奉承之词:“贵国在王爷与王妃的辅佐下,日益强大,我等深感钦佩。愿与大清永结同好,共护一方和平。”这些信件和贡品,无一不彰显着他们对大清的畏惧和示好。
喜欢元神觉醒后,我去往了更多位面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元神觉醒后,我去往了更多位面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