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乱中,赵小龙掏出一枚烟雾弹。浓烟弥漫间,程玉楼感觉后腰被利刃刺穿,温热的血顺着戏服流淌。但他咬牙死死抱住赵小龙,直到特战队制服敌人。昏迷前,他听到林参谋焦急的呼喊,还有阿福撕心裂肺的哭声。
再次醒来时,程玉楼躺在医院洁白的床单上。林参谋举起缴获的胶卷:"多亏了你,敌人企图破坏水利设施的阴谋被彻底粉碎。"她又拿出个木盒,里面是修复如新的科班铜锁,"南京博物馆希望收藏这个,它见证了太多故事。"
程玉楼摇头拒绝:"这把锁该回到它该去的地方。"康复后,他带着铜锁回到北平,将其捐赠给戏曲博物馆。玻璃展柜中,铜锁静静陈列,旁边的展板上写着:"此锁曾护山河无恙,戏中自有大义。"
深秋,程玉楼在新建的人民剧院唱响《新白蛇传》。当唱到"愿得人间皆安泰"时,台下掌声雷动。他望着台下林参谋、赵大龙、阿福等人的笑脸,忽然发现前排坐着个熟悉的身影——那是赵小龙,此刻穿着劳改服,眼神中竟有了一丝悔意。
散场后,程玉楼卸去戏妆,抚摸着戏服上修补的针脚。这些伤痕不再是耻辱的印记,而是岁月馈赠的勋章。他望向窗外,远处天安门城楼的灯光璀璨,照亮了整个北京城。新的时代已经来临,而他,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用戏曲讲述属于人民的故事。
夜幕渐深,程玉楼轻轻关上戏箱。铜锁虽已不在,但那份守护正义的心,永远不会落幕。戏台上的大幕又将拉开,这一次,主角是千千万万个为新中国奋斗的普通人,而他们的故事,将比任何传奇都更加动人心魄。
第十三章:戏韵新生
春寒料峭的清晨,程玉楼站在戏曲学校的练功房外,看着孩子们在晨光中扎马步、甩水袖。稚嫩的童声念着戏词,让他想起二十年前科班的光景。手中的铜锁复制品在阳光下泛着微光,这是他捐赠博物馆时特意留下的念想。
"程老师,有位老先生找您。"小徒弟气喘吁吁跑来。走廊尽头,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拄着拐杖,身形佝偻却透着股威严。程玉楼瞳孔微缩——来人竟是当年科班的账房先生,自大火后便消失无踪。
账房先生颤抖着从怀中掏出个油纸包:"玉楼,这是我藏了二十年的东西。"展开油纸,里面是本残破的账本,密密麻麻记录着科班与各方的往来账目。程玉楼翻到最后一页,赫然发现用红笔圈出的一行小字:"军火转运,戏箱掩护"。
"当年我察觉到不对劲,却不敢声张。"账房先生老泪纵横,"那场大火前,我把账本藏在了戏台砖缝里。如今,是时候让真相大白了。"话音未落,窗外突然传来急促的刹车声。几辆黑色轿车停在学校门口,几个穿中山装的人快步走来。
林参谋带着文件匆匆赶来:"程先生,新线索!我们在赵小龙的遗物中发现了加密信件,指向境外势力正在策划文化渗透。他们妄图篡改戏曲中的传统价值观,用靡靡之音腐蚀民众。"她展开信件,其中一段令程玉楼浑身发冷:"以戏为刃,杀人无形。"
当晚,程玉楼收到匿名戏票,演出地点是城郊一座荒废的戏园子。推开斑驳的木门,戏台被诡异的蓝光笼罩,台上的演员穿着艳俗戏服,唱着扭曲的戏词:"人生如戏,及时行乐..."台下坐着的,竟是些西装革履的外国人,不时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
"欢迎观戏,程老板。"黑暗中传来阴冷的声音。聚光灯亮起,一个戴着京剧丑角面具的人缓缓走来,"你以为打败了'青蛇',就能高枕无忧?文化战场上的较量,才刚刚开始。"丑角甩出一张剧照,上面是程玉楼年轻时的扮相,却被PS上了反动标语。
程玉楼握紧拳头:"你们想借我的名义,传播不良思想?"丑角大笑:"多聪明的戏子!只要将你的名声毁掉,再推出我们的'新戏曲',何愁民众不追捧?"话音未落,四周突然涌出持枪的打手。
在这为难之际,戏曲学校的孩子们举着火把冲了进来。原来,阿福察觉到不对劲,带着孩子们前来支援。孩子们挥舞着道具刀枪,齐声唱起正气凛然的戏歌。混乱中,程玉楼趁势夺过丑角的面具——竟是个染着金发的外国人!
"文化入侵,其心可诛!"程玉楼扯下对方的假发,怒斥道。林参谋率领的公安干警及时赶到,将不法分子一网打尽。搜查中,他们发现了大量篡改戏曲剧本的手稿,以及准备用来抹黑戏曲界的舆论方案。
此事过后,程玉楼发起了"戏曲新生运动"。他带着文工团深入基层,教民众分辨传统戏曲与不良改编;在戏曲学校开设"戏曲思政课",让孩子们明白戏中蕴含的家国大义;还亲自改编经典剧目,将新时代的精神注入传统戏韵。
这日,程玉楼带着学生们在乡村演出。当《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唱到高潮时,台下一位白发老兵老泪纵横。演出结束后,老兵颤抖着握住程玉楼的手:"我年轻时在战场上,就是听着戏词鼓起勇气冲锋的。戏曲,是我们的精神脊梁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