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大食堂解散的那一年,整个村庄都陷入了一片混乱与困境之中。由于政策的变动和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一部分家庭开始面临饥饿的威胁。
这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那些生性老实善良的人家,当初毫不犹豫地将自家所有的口粮都投入到了大食堂中。然而,等到黄堂子分发粮食时,他们却只能领到极为有限的那一点,根本无法满足一家人基本的生存需求。
相比之下,一些精明聪慧的人家则事先预见到可能出现的情况,并悄悄藏匿起一部分粮食。正因如此,这些家庭得以暂时避免挨饿之苦。
在我们家,大姐、大哥和我也正遭受着饥饿的折磨,整日饿得浑身无力,心里难受极了。大哥忍受不了饥饿带来的痛苦,竟然站在炕上,一边哭泣一边可怜巴巴地哀求着母亲给他弄点吃的东西。看着孩子们面黄肌瘦的模样,母亲焦急万分,但她也实在拿不出更多可以充饥的食物来。
就在这个时候,家里发生了一件小小的转机。那天,老章头在打谷场上劳作时,意外地打死了一只体型硕大的老鼠。对于已经很久没有尝过肉味的人们来说,这只老鼠无疑成了难得的美味佳肴。老章头心想,不能浪费这来之不易的食材,于是便决定将它做菜,好让孩子们能够稍微改善一下伙食,增加一点营养。
当母亲从老章头手中接过那只还带着余温的大老鼠时,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她不敢耽搁片刻,赶忙找来一根绳子,将老鼠吊挂在了墙上的钉子上。然后,熟练地拿起一把小刀,迅速地开始扒皮去膛,动作干净利落。不一会儿功夫,处理好的鼠肉就被放入了一个大茶缸中。
母亲小心地将大茶缸稳稳地放置在火盆里,让火焰慢慢烘烤着里面的炖鼠肉。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火盆中的温度逐渐升高,鼠肉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香气。这股香气很快弥漫开来,飘满了整个屋子。
原本饿得无精打采的大哥、大姐以及我闻到香味后,像是突然恢复了活力一般,纷纷围拢到火盆旁边,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正在烧制的鼠肉,嘴里不断吞咽着口水,焦急地等待着美食出锅的那一刻………
春节到啦!家家户户都热热闹闹地准备着过年的美食,可咱们家却犯了难——居然连包饺子用的面粉都没有。奶奶不禁皱起了眉头。但她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毅然决然地决定腆着脸去生产队仓库求助。
奶奶慢慢地走出家门,她那略显蹒跚的步伐和微微弯曲的脊背透露出岁月的沧桑。手中紧紧握着一个小小的塑料袋儿,仿佛那里面承载着全家人的希望。
终于来到了生产队仓库门口,奶奶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走了进去。面对仓库管理员,祖母有些不好意思地开口说道:“同志啊,能不能给我一袋儿面粉呀?家里实在是没面包饺子了……”管理员看了看奶奶,又瞧了瞧她手里那个小小的袋子,犹豫了一下,但最终还是点了点头,从库房里取出面粉递过去。
奶奶满心欢喜地接过面粉,嘴里不停地说着感谢的话。然后,她小心翼翼地把面粉装进自己带来的塑料袋儿里,双手紧紧抱住,生怕有一点闪失。就这样,奶奶一路小跑回到家中,脸上洋溢着成功后的喜悦。
有了面粉,一家人立刻忙碌起来。和面、擀皮、调馅……每个人都各司其职,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不一会儿,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饺子就端上了桌。尽管大家都已经饥肠辘辘,但谁也没有先动筷子。因为按照习俗,首先得供奉老祖宗享用。
等到一切仪式结束后,一家人才围坐在一起,开心地品尝起美味的饺子来。那一刻,浓浓的亲情弥漫在整个房间,让人感到无比温暖。而奶奶,则坐在一旁,满足地看着大家吃得津津有味,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或许对于祖母来说,能让全家人在春节这个重要的节日里吃上饺子,就是她最大的心愿吧。
老章头原本与他的哥哥一同居住在屯子里,兄弟二人皆以养马为生。然而,由于他们所饲养的马匹时常患上一种名为“癞”的皮肤病,久而久之,村民们便给这对兄弟起了两个特别的绰号——哥哥被称作“大癞马子”,而弟弟则被唤作“小癞马子”。
那位被称为“大癞马子”的兄长一生未曾娶妻生子,孤苦伶仃;相比之下,“小癞马子”倒是育有两个可爱的女儿。后来,当“小癞马子”带着自己的大女儿来到我家之后,他那尚年幼的小女儿便留在了其大爷身边,由大爷照顾着共同生活。
话说某一天,“大癞马子”带着自己的侄女前往杨家店,准备在那里开垦并经营一块土地。就在此时,来自前姜家的吴成林偶然间瞧见了这位姑娘,并对其一见倾心。要知道,这吴成林在家中排行老四,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吴四儿”。此人长得可谓一表人才,面容白净,五官端正,更值得一提的是,吴成林不久前刚从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归来,在军队里担任的职务乃是一名卫生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